2015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4)

2015-01-07 12:21:33 字体放大:  

2015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4)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学习态度的实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态度。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但态度并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它是一种在特殊情境下以特定方式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这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这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

这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如“想去公园玩”、“想去踢足球”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