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aody
2014-01-22
摘要:小编为了帮助考生们在众多院校中选择自己心仪的,特为大家分享赣南师院附中校长寄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十年,一种缘分,让我们凝聚在一起,诠释七十载风雨兼程的如歌岁月……
七十年,如一首诗,一首由附中人用健、能、勤、诚演绎的圆梦长诗。
七十年,如一卷画,一卷由附中人用才华、风采、热情、执著描绘的恢弘轴画。
七十年,如一本书,一本由附中人用理想与追求、奋斗与艰辛、痛苦与欢乐写下的厚重史书。
七十年,如一叶舟,一叶由附中人用乘风破浪的勇气、拓荒与变革的睿智、驶向彼岸的决心打造的不系之舟。
七十年,一个华诞,让我们再次唱响青春的旋律,迎接新一个光荣与梦想的开始……
让我们翻开附中历史:
战火初期(1940~1949)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前身,是赣县县立初级中学。她创办于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由当时的赣县县长方正鹄兼任首任校长。学校的发祥地在距赣州城区十五里外的水西乡善边村的回龙古庙。初始创办,困难重重。1941年秋,为推行新赣南建设计划,身为赣南行政公署专员的蒋经国先生亲自兼任赣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到1942年9月止,一年里,学校各方面乃有长足进展。在蒋校长的引领下,学校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定校训为:“健、能、勤、诚”。健,为成人之根本,根本固才为人,才有了成才有为的物质前提;能,为成人成才之关键,一个人没有真本领,何谈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勤,乃立业成家、回报社会的基础;诚,为干一切事业的核心。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关联,缺一不可的:“健”是前提,“能、诚”是关键,“勤”则是实现成人成才的唯一途径。所以蒋校长敲定这四个字为校训,作为该校培养学生的最高标准。先后经过郭宗珪、洪长铭、杨毓棻,汤马伟多位先生的苦心经营,这一校训之风,得以传承,才使学校颇具规模。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增设了高中部及简师科,逐步形成了一所完全中学,并更名为赣县县立中学。虽说当时全省在日寇陷赣期间,但学校仍能在炮火中负起教育青年的神圣使命。直至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8月赣城光复后,才从县属长演乡迁回赣州城来。从那时起,县府便委任了教育科长汤马伟先生担任校长,并拨划城北的爱莲书院,即今赣州七中北区校园内为校址,新的县中在这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至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学校有专任教师24人,兼职教师9人,职员12人,学生人数也由500余人增至800余人,班次由9个班增至15个班。由于学生人数激增,学校便把高中部迁往西外的盐务新村办学上课。期间历任校长是:1940年9月至1941年9月为方正鹄;1941年9月至1942年9月为蒋经国;1942年9月至1943年8月为洪长铭;1943年8月至1945年7月为杨毓芬;1945年7月至1948年8月为汤马伟;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为卢定忠。
风雨岁月(1949~1977)
从学校的发祥地——回龙古庙开始,到爱莲书院,从长演乡到盐务新村,到1949年8月14日赣州城解放,10月,赣县县立中学与私立知行中学合并,成立赣州市市立中学,再到新校址设在东溪寺,即现在的赣五中校内,期间由市长夏骏青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朱轮兼任学校校长;再到1952年,学校易名为赣州市第二中学(简称赣二中),1957年5月,学校分出一部分班级成立赣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59年又易名为赣州市第五初级中学后,校址便迁至到赣州市青年路中段北侧,即现在的赣州三中北校区内。
1958年6月,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创办。次年7月,为了适应师专办学的需要,经赣南行政区公署批准增设附属中学。旋即将赣州第二中学改为赣南师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学校从赣州市青年路迁入赣南师专中师部原址,即今赣南纺织厂内。1960年3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赣南师专升格为赣南师范学院,原附中随之更名为赣南师院附属中学。1962年8月,赣南师专撤并,停止招生,仅负责培训中学教师。1963年6月,赣州专署作出《关于改变赣南师院附中名称及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赣南师院附中改名为赣州市第八中学,由赣州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1964年4月,赣南师院恢复招生,学院改名为赣南师专。10月,省教育厅批复,为了便于赣南师专试行半工半读,同意将南康潭口初中改名为赣南师专第一附属中学,将原赣州市第八中学改名为赣南师专第二附属中学。为了集中力量办好第一附中,走出一条与半工半读制度相适应的新路子,1966年5月,经江西省教育厅同意,将赣南师专第二附中划回赣州市,恢复原“赣州市第八中学”校名。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还曾被称为“赣州市红旗中学”。1968年12月,赣南师专停办,改为“赣南毛泽东教育思想学习班”。1969年初,“赣州市第八中学”迁入赣南师专校内。1974年5月,国务院批准恢复“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8月,赣州地委决定,赣南师专从9月1日起划归地委领导,“赣州市第八中学”从赣南师专迁入原“赣州师范附属小学”,即现在附中南园校址内。两校合并,更名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学校”,学校含有小学部。从此,学校便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1984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赣南师专升格为赣南师院,赣南师专附属学校也易名为“赣南师院附属学校”。1990年开始,赣南师院附属学校分为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附属小学由附属中学统一领导、管理。2007年9月,附属小学一年级停止招生,走上了一条由自然萎缩到最后停办小学的新路子。至此,一所名实相符的“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才算正式确立。学校先后数易校名与迁徙校址,可谓沧海桑田、风雨兼程,但学校始终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为赣州百姓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一度辉煌(1977~1987)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校址是原赣州师范附属小学的校址。1978年,根据赣南师专办学的需要,把赣八中从原师专校内迁入现址,两校合并成为赣南师专附属学校。当时其校园面积为46亩,校内有五十年代所建的两栋两层次的主教学楼共16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2243.52平方米;办公楼一栋,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886.30平方米;少年宫(礼堂)1栋,一层砖木结构,建设面积为543.18平方米。七十年代初期(即文化大革命中期)为了适应当时形势下办学的需要,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校办工厂,建设面积为250平方米,并增建了一栋一层楼的简易教室,4间,建设面积为181.00平方米。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为了适应赣南师专的办学需求和学校自身教学的需要,在赣南师专的支持下,1979年建起了现在仍在使用的第一教学楼,4层,砖混结构,共16间教室,面积为2800平方米。1980年,建起了一栋办公楼,5层,砖混结构,面积为1447.31平方米;一栋实验楼,4层,砖混结构,面积为1764.24平方米;食堂一栋,2层,砖混结构,面积为466.32平方米。1981年,改造了一栋旱厕,砖木结构,面积为306.50平方米;建起了两个水泥蓝球场,面积为1680平方米。1983年,为了解决单身职工的住宿,在江西第二糖厂支持下,建起了一栋教师单身职工宿舍(取名为小白宫),砖混结构,3层, 面积为356.72平方米。
学校大力秉承“健能勤诚”的校训,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健康成长。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当时学校与赣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合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20多个班増至40多个教学班,但此时小学部的规模仍比较大,每个年级均在4—6个班左右,初中则每个年级4个班,虽然其间高中办学规模较小,每个年级才4—5个教学班,但高考成绩却十分喜人,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师院附中年仅13岁的宁铂同学被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录取,成为中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1984年,高三学生邱强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第二试成绩居全省首位,在北京参加第三试后为北京大学免试提前录取;另外学校还先后有4人考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他们是:廖文根(78届学生,清华大学)、刘云(84届学生,清华大学)、刘经鸿(85届学生,清华大学)、罗序昆(87届学生,清华大学)。
艰难创业(1987~2002)
直至1987年以后,小学的规模才逐步缩小,一年级开始只招2个班;初中则由4个班扩大到6个班,而高中的每个年级仍然是4—5个班。此时虽然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在1980年12月17日,省教育厅为调整学校布局,将全省227所重点中学改为110所,师院附中仍被定为普通中学),但由于学校初中规模的扩大,为学校的高中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生源保障(当时规定本校的初中生只能考本校高中就读),因此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还是较为突出的。直到1997年学校初三学生的中考报名才被开始放开,至1999年,赣州市各高中开始按中考志愿录取,从此以后学校的高中招生只能在赣州一中、赣州三中两所重点中学享有优先招生权后才招收普通中学学生,高中生源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加上学校原有基础设施相当陈旧,当时小学部的教室、办公楼及高中部教室、学校厠所均为砖木结构的老旧危房,学校的办学逐显困难。
1998年—2002年9月,学校附中由陈正如同志担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全面主持和负责学校工作。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以教师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高质量的生源。
由于学校校舍大部分仍是五十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房,年久失所,大部分已成了危房,当时的办学条件较差,校园设施简陋,1995年开始,学校着手考虑逐步拆除危房,改造校园。1997年,学校在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争取了香港邵逸夫教育基金80万港币建一栋“逸夫楼”的建设项目,该教学大楼于1998年2月投入使用,6层,框架结构, 31个教室,面积为3604.00平方米,可容纳1860名学生读书,另外还有教师办公室、卫生间等教学辅助设施。该楼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堪称赣州市中学优质大楼,附中“逸夫楼”的建成对改变附中办学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一无两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伴随着“逸夫楼”的建成,1998年—2002年,学校又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的改造和建设,拆除了旧旱厕新建了一栋2层水厕,框架结构,148平方米;学校自筹资金新建了一个蓝球场、升旗台、雕塑、启智亭、喷水池、花圃等建筑;并以无限期每年租金1600元的租用方式把校内红旗村的鱼塘改建为运动场地。
1、学校管理
1998年学校制定并执行了行政干部蹲点负责制,各年级成立了年级领导小组,年级组为学校管理工作最基本单位。1999年—2000年学校采用竞聘方式,重组学校中层班子并认真抓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2000年—2001年学校采用先试教,再试用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招聘了一批优秀教师在教学第一线挑重担,并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了“讲师德、守纪律、爱学校、树信心、促质量”活动,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工作中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把“六项基本功”达标,“五看五比”全能达标,列为学校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青蓝结对,2001年—2002年学校举办了两次青年教师大比武,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德育工作
1998年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了“党、政、工、团”一条龙的德育工作线。1999年学校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建立了《班主任工作业绩一览表》,成立了家长教育工作小组。学校与东阳山、红旗村民小组组成社区活动点,并与赣州市第二监狱建立了法制教育工作点,聘请他们到学校上法制课,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网络。2000年起,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成立了德育工作小组和学生家长委员会,2000年10月学校出台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从此学校逐步走上了用制度及有比较科学的依据来评价德育工作的道路。
3、教学管理
学校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教学基本单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抓住“双基”,突出重点,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教学管理具体工作中主要抓教学中“五个”环节,落实教学中的“六个一”。
教学育人的模式是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生个性,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校重视特长教育,挖掘学生潜能,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课,1998年—2001年学校多次获市足球、排球比赛二、三名。2002年3月学校获赣州市“章贡杯”足球赛第一名。
但是,从1998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到了2001年教育教学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于是师院党委果断作出决策,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校长,以此来振兴附中的教育事业!
重新崛起(2002~2009)
2002年6月,赣南师院面向全国招聘附中校长,张敏生同志脱颖而出。他原是江西省级重点中学——信丰中学的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2002年9月他被赣南师院聘为附属中学校长。2002年9月至今,附中由张敏生同志担任校长,全面主持和负责学校工作,黄瑞金同志担任学校党总支书记。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学校确立的战略目标,开拓创新,提高质量,加速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质量品牌,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大建设投入,为附中的发展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张敏生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以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英才+特长+合格”的特色之路,兴办了“小班制研究性学习班”;在人事管理上,大胆改革,推行“三级聘用制”(校长聘用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用班主任、班主任聘用课任教师),大力优化教师资源;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极力推行“量化管理”,实行德育“两个量化”管理(《班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学生个人德育量化考核办法》)和教学“两个量化”管理(《教学常规量化考核办法》、《教学终端量化考核奖励办法》),使校风、学风、教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校园建设方面,随着2002年10月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后,为适用其创建的要求,学校要求赣南师院把其原专科部(位于水西镇联三村)提供给附中办学使用,2003年9月,赣南师院附中北园挂牌正式招生(高一年级),并聘任学校副校长谢本梓为北园执行校长。至此,学校便分为南园和北园两个校区。
1、学校管理与发展
附中在2002年10月成为省级重点中学建设单位;2002年12月对附中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附中十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其任务是:一个战略、两个突破、三个建设、四个步骤、五项工程。即以附中早日跨入省级重点中学为战略目标,一是高考录取名牌大学人数的突破,二是参加国家中学生学科竞赛突破;加强三个建设,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三是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分四个步骤进行: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大见成效,三年成为省重点中学,五年打出师院附中的品牌;实现“五项工程”(即德育工程、名师工程、质量工程、装备工程和环境工程)。
2003年1月学校制定了《附中高中等级评估工作规划》、《附中迎接市政府普通高中等级评估工作部署》和《附中迎接省重点中学评估工作规划及工作安排》,并于同年3月附中以最好的成绩完成了赣州市政府组织的高中等级评估工作,为创建省级重点中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03年春,在赣南师院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师院附中部分学生搬迁至赣南师院北区分院(赣南师院白塔校区),改名为“赣南师院附中北园”,学校聘任副校长谢本梓同志担任北园执行校长,主持和负责北园工作。2003年秋,北园招生开办并在北园新组建的班子领导下,稳步发展。至2008年已有三届高中毕业,分别以2006年10个二本,2007年11个二本,2008年14个二本,取得了高考好成绩。
2003年,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两园一体(即:附中分为南园和北园,并以南园为主体),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停办小学和初中。附中的办学模式是:南园为“英才+特长”,北园为“合格+特长”,遵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原则,进行分层管理,分类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4年学校积极响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部署,为创建省优质高中作了新的部署和安排,学校聘请赣州市市政规划设计院对附中北园的建设作了科学的考察和规划,并绘制了《赣南师院附中(北园)校园规划总平面图》,并于2005年成为省“优质高中”建设中学。
2006年,根据省政府、省教育厅关于把评重点中学转轨为评“省示范性高中”的精神,学校根据“省示范性高中”的建设要求,结合附中实际,在学校改革管理建设中调整了方向。
2007年10月,赣南师院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面开启了创建师范大学新征程,附中审时度势提出了创建师大附中的战略目标,对附中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标签:赣南师院附中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