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指点:中考化学有机推断题

编辑:sx_liss

2014-05-23

【摘要】学无止境,初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了中考化学有机推断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1. 审题 认真审读原理,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

2. 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 解答 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认真而全面地解答。

4. 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其方法是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要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推断题解题方法指导:

一、顺推法

解题思路:根据条件按照题意顺序逐一推测,去伪存真,作出结论

二、逆推法

解题思路:抓住突破口→层层上推→得出结论

(这类解法常适用于以物质相互转化为主要内容的推断)

三、讨论筛选法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通过分析原理或现象,列出几种可能,然后进行讨论与筛选,将有矛盾的结论淘汰,最后推断出正确结论。(对于一些环形网络式推断题的常用解答方法采用筛选法,逐步观察、推理、判别假设是否成立,直至所有求知物质的相互关系都能成立,才能进行验证复查,确保正确无误。)

四、组合推断法

解题思路:据题设条件,按步分析,逻辑推理,层层推进,“对号入座”得出结论

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

如:201年桂林、烟台中考化学题

物质的推断解题思路:

突破口的选择:颜色特征;反应特征 [找“题眼”]

物质推断的一般方法:

(1)一点击破,顺逆推断

抓住“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断,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2)相遇组合,对比推断

采用类似数学中的“相遇”方法用图中列出的各物质反应次数,再由各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列出各物质反应次数,然后对号入座推断出各物质

(3)提出假设,讨论推断

在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后进行反复验证,逐步缩小范围,排除不合题意的结论。

一、 “题眼”:

溶液颜色 蓝色 CuSO4、Cu(NO3)2等含Cu2+的溶液

浅绿色 FeCl2、Fe(NO3)2、FeSO4 等含Fe2+的溶液

黄色 FeCl3、Fe(NO3)3、Fe2(SO4)3等含Fe3+溶液

紫红色 KMnO4溶液

火焰颜色 淡蓝色 H2、S(空气中)

蓝色 CO、CH4

蓝紫色 S(氧气中)

状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 O2、N2、H2、CO、CO2、CH4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SO2、NH3、HCl

常见液体 水、双氧水、乙醇

暗紫色固体 高锰酸钾(KMnO4)

红色固体 Cu(紫红)、铁锈主要成分(Fe2O3)

黑色固体 Fe3O4、CuO、MnO2、C粉、Fe粉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白色沉淀(可溶于酸) CaCO3、BaCO3、Mg(OH)2

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BaSO4、AgCl

元素之最 1.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O)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Ca)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C)

元素组成 含1种元素:单质;含2种元素:氧化物或氯化物(盐酸、盐酸盐);

含3种元素:含氧酸、碱、盐;含4种元素:铵盐(含氧酸)、酸式盐(NaHCO3)

含金属元素: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

元素组成相同的不同化合物:CO、CO2;H2O、H2O2;FeO、Fe2O3、Fe3O4;

铁盐与亚铁盐

溶解性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无踪影,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碱可溶: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氢氧化钡,微溶:氢氧化钙。

其 它 1.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但通入CO2后变浑浊的溶液不一定是澄清石灰水,也可以是Ba(OH)2溶液。

3.能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的除了CO2,还有CaO等能与水反应的物质

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5.天然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

6.最常见的液态物质是H2O、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7.常用的食品干燥剂是生石灰CaO,常用的食品脱氧剂是Fe粉

8.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NaHCO3,常用于建筑材料的是CaCO3

9.与酸反应有CO2产生的物质是碳酸盐(或NaHCO3)

10.与碱反应(研磨)有NH3产生的物质是铵盐(铵态氮肥)

11.能使物色酚酞变红的溶液除了碱外,还有Na2CO3等呈碱性的盐溶液

12.遇水放热的物质:NaOH、CaO、H2SO4;遇水吸热的物质:NH4NO3

13.不能敞口放置的药品:H2SO4(浓);HCl(浓);NaOH;Ca(OH)2;

二、 物质间的关系

三、 反应类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