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林海(教学实录)

2013-03-15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 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 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生:(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