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又思考着,有的认为把“其中”换成“较短”,大多数学生表示同意,也有学生提出换成“任意”,经过交流,形成了一致的意见。最后,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并提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轻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给出的两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能做出正确判断。教师这“理直气壮”的类比,激起了学生对类比所得错误结论原因的思考,不仅深刻揭示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就能围成三角形;而较短两条的和大于第三条,则其它情况必然也大于第三条。而且,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学生体会到类比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还需要验证。我们知道,要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不能只举几个正例就能证明的。但是,要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需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学习举反例来证明,进行数学推理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上面的教学中一定仍存在着不足。我认为,对于遗憾的态度,应该悦纳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教学,使数学活动的过程成为智慧和人格不断生成的过程。着眼于智慧和人格生成的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在提高互动的质量上。影响互动质量的有许多因素,如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等,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教师“怎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学生回答“一样长的三根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这是最贴近学生思维实际且无懈可击的答案,然而却没有揭示三角形边的关系。在教师“三角形就只有三条相等这一种吗”追问下,学生才有 两根一样长、三根各不相等的两种情况,教学才得以继续展开,很是牵强。而教师设计的“再配上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配法”的问题,学生在尝试中自然会发现配上的小棒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自然会产生到底有多少种配法的想法,自然会想小棒的长度会不会有一个范围,怎样表示这个范围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因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引起的,而解决了这些问题,知识的本质也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高质量的互动,必须有高质量的问题。
何谓高质量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自何而来?我认为,高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差异性和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饱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应用。高质量的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刻苦钻研:对教材的研究,发掘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水平及学习新知识时可能的思维方式和各种困难等;对以往教学的研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的主线(显性的数学知识和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数学教学就要抓住数学思考这一本质,而设计好问题是数学思考的关键。有高质量的问题,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互动;有了高质量的互动,智慧和人格自然会在其中生成。
以上就是从《三角形边的关系》谈起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