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

2012-11-19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战争《出塞》教案

授课班级:六年级

学 科:语文

学生状况分析:对于本单元的三首应该充分注意到它们图题诗这种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形式。由于这三首都是图题诗因此诗歌的形象感更强了,学生可以诗画两方面相互结合着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同时可以通过诗画的共同欣赏,更加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气节。由于是古诗的学习,因此诵读的学法比较重要,训练朗读的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让学生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体会每个作者独有的个性化语言,字斟句酌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 读一读。

⑵ 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 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 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 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 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 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 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征人无依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⑶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