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2-07-30
一、儿童的问题行为概述
“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含义相当宽泛的概念,泛指个体一切不适应行为与心理状态,即对自己、他人或环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与行为,在一定情况下不被视为期望的、有价值的行为。与此相关的概念有问题行为、不端行为、错误行为、偏差行为、功能失调行为、心理异常、品行障碍、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这些概念有时虽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内容有重叠交叉,但也有一定区别。例如,“不端行为”隐含故意犯规、捣蛋之道德评价意义;“功能失调行为”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些精神障碍诊断用语,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持续性,似乎都不如“心理行为问题”更有包容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多是正常的或有轻度不适问题的儿童,他们经历的困难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未学习、不充分学习或不当学习的结果。采用“心理行为问题”这一表述虽然有些笼统,倒也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各种不同的分类。
第一种是威克曼(E.K.Wickman)根据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与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指违规犯过行为、敌意抗拒行为,包括打架、骂人、偷摸、逃学、离家出走、撒谎、挑衅、反抗、不合作、欺负弱小、毁坏公物等。内攻性问题指自卑、自贬、自残、畏缩、悲观、孤僻、不开朗、不合群、消极顺从等社会退缩行为。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是“缺少控制”的结果;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是“过度控制”的结果。这一分类会给讨论学生问题行为的调适带来某些方便,因而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威克曼研究发现,教师更重视外攻性问题,高估它的严重性;心理学家更重视内攻性问题,认为这些具有自贬性质的内攻性问题与学生人格适应不良有更为密切的关系。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外攻性问题,更要重视学生的内攻性问题,这一观点对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第二种是把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分为行为问题、性格问题与未成熟问题三类(林格伦著:《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译版,192页。)。行为问题指那些敌对性、攻击性、破坏性、不服从行为,有时包括犯罪行为,相当于前述的外攻性行为。性格问题指各种焦虑征候、退缩行为,相当于前述的内攻性问题。未成熟指不安静、无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被动、易受暗示等。这里把“未成熟”问题单列一类有一定道理,但把外攻性问题与内攻性问题分别对应于“行为问题”和“性格问题”就不太合适,因为无论是“行为问题”还是“性格问题”,其本身都包含“外攻”、“内攻”两个方面。
第三种是台湾师大吴武典根据教育与辅导需要,将学生不良适应行为分为以下6类,比较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生活实际。
(1)外攻性行为问题:指违规犯过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2)内攻性行为问题:指情绪困扰、自贬行为。
(3)学业适应问题:由智力以外因素造成的学习适应困难,如考试作弊、偏科、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
(4)偏畸习惯:包括咬手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吸烟、喝酒、吸食毒品、过度手淫、作异性打扮、不当性游戏等。
(5)焦虑征候:焦虑、忧郁、恐怖、强迫观念与强迫动作等神经症征候。
(6)精神病征候:行为明显地偏离现实,属于严重的心理病态,如孤独症、躁郁症等。
心理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类别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它指不专心、不安静、注意力维持困难、冲动、粗鲁、活动过度。多动、冲动、注意缺陷是其主要的三大症状。也有人将这一类心理行为问题视为外攻性问题的一个子类。但与一般外攻性问题不同的是,它虽然也可能伴随有相关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包括攻击、撒谎、偷摸、不服从命令等,但并不是每个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儿童都具有这些相关问题。它虽然对外界环境或他人客观上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但一般说来不具有主观上的敌对性,更多地是影响个人学习效率与生活适应,总体上来说是一种非社会性的偏差行为,似应单独列为一类。
以吴武典的分类为基础,考虑到精神病征候一类问题以药物治疗为主,需另作处理,我们认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可以分为以下6类:1)外攻性问题;2)内攻性问题;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4)偏畸习惯;5)神经症征候;6)学业适应问题。
标签:心理行为语言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