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起点了解不足——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水平。
有时上完了整节课,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面对未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失误的原因,忽视学生真实的水平。不妨,我们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就是在备课时多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果我是学生,希望老师怎样点拨和引导我们学习;如果我是学生,会对哪些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如果我是学生,哪些知识我已经了解了。通过一系列的换位思考,就会多为学生考虑一些,多在一些方法和指导上考虑一些,多为未来的教育留一些空间。
就像《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走进课堂,在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乘法这一概念,甚至已经会应用。面对如此的状况从头教学会显出教学的尴尬,同时浪费有效的40分钟,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作为老师不能漠视这种学情,应该就着学生的学习基础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已知,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乘法的读法、写法以及乘法的意义更为恰当,从而也成就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问题三:知识信息量小——延迟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课堂中应充分的利用宝贵的四十分钟给学生以最大的知识信息,学生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有时教科书中一节课知识信息量,可能达不到我们所预设的信息量。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用来充实课堂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比如说本课在练习的设置上:我渗透给学生关于乘法的信息是小红花的奖励中、巧克力的排放、拍手的游戏中和生活中寻找乘法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乘法,乘法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在有效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往往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数学更广阔的天地。教师要用大的数学观、教育观去培养学生。
【教学评析】
王老师的课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其中有两点给我感受最深。
一、读懂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
体现在课的伊始情境创设上,王老师这样说“一群小朋友利用假期时间来到了游乐场,玩得非常愉快。你都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 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上来了,激发了参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最有必要一提的是王老师又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之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王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四次摆图形,第一次摆出一个喜欢的图形,数数用了几根小棒?第二次继续摆出1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算式是怎样的?第三次再摆出3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算式是怎样的?直至第四次老师要求摆出20个这样的图形,将要摆几个几?同桌写算式……这样有递进地设计摆图形的活动,然后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摆不下了,太麻烦了,太累了!)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和心理需要,使学生很自然地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老师就顺势出示了乘法的历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的课题。而我注意看了教材,体会乘法的简便性是在例3中才出现的,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的机械讲解,而是在与学生共同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一种自然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