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谈从“做”中“学”数学的认识

2013-02-18

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长),试设计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学生在借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及小组合力探索的活动中,得出连续对折26次的结论。又如:两学生在踢足球休息之余,发现足球是由白色六边形和黑色五边形的皮相间缝合而成,一学生数得黑五边形共12块,另一学生却总也数不清白色六边形到底有多少块,谁有办法能帮他算出来?在探索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你能用方程解答这个问题吗?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建立猜想、交流讨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计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身边熟知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四、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在做数学中的“再创造”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课,学生在6人一组先个人再小组的动手摆放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三视图,而且总结出:“俯视图定位置,主视图、左视图定高度”的发现。如:《图案设计》一节中,学生在熟悉了尺规技能后,兴趣盎然地创新了许多有个性的美丽图案。

又如:“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节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8人分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钟,而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连司机再内限乘5人,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这8人能赶上火车吗?”没做任何点拨,学生课后三三俩俩地自发交流,提供了多个符合实际的方案。

在《生活中的数据》一章的学习中,学生经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实践活动,不仅感受了身边熟悉的大数,有现实意义的大数,能用适当的形式表示大数,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制作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初步从统计图中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不少学生投入了极大热情和智慧。如:根据2001年1月13日《文汇报》报道:NBA官方杂志〈篮圈〉根据每位球员在7项技术统计上的成绩进行了总排名,‘飞人’乔丹得分17102分,列第二,抢断1277次,列第六。曾辅佐‘飞人’乔丹开创了公牛王朝的皮蓬,出场第21位,732场,得分第10位,13937分,篮板球第21位5226次,助攻第10位,4330次,抢断第4位,1608次,上场时间第3位,27752分,在6项中进入前25名。学生根据上面报道中提供的数据,评价两人技术水平谁优时,展开了创新研讨:有的认为打篮球最重要的是要得分,即乔丹优于皮蓬,且年轻体力好;有的则赞成技术全面的皮蓬更胜于乔丹,认为这是一项合作运动,需要集体力量,强调全面发展,乔丹的得分中渗透了皮蓬的功劳。并联想自己为适应社会也要朝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通过小论文的形式用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中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争强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宽松的环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才有可能应运而生。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能代替,必须通过启发学生参与探索与发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假想,进行猜测、判断,然后加以证实,自己“再创造”出(或发现)有关的定律与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同,自然“再创造”的过程也有差异,每个学生采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方法,经历的也是不同的尝试、困惑、坎坷,获得的是不同的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各有所得,都能在参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方法,学会了寻求“做事”的一般规律,“画出了各自独特的思维轨迹”,而且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交流、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在“做中学”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来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态度,激发自己的潜能释放,健全发展人格。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