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验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单靠观察和操作是难以发现其规律的,它们往往需要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反复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如圆周率的内涵、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才能获得解决。况且,当前素质教育和国家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共养成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由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应大力倡导实验探究的学习策略,这是时代发展对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实验探究学习策略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发现隐藏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规律。这里的实验探究虽然也要反映为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但它与操作感知策略中的操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所讲的操作主要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完成一种程序化的操作步骤,其目的是为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动作表象;而这里的操作则是一种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去发现自己尚未发现的规律,它更多地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根据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任务,在具体实施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者要有实验探究的强烈愿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实验探究的情景,激励学生大胆实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的主题,实验前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确定出具体的实验研究主题;实验中,整个探究过程应紧紧围绕既定的主题去展开。如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实验,就应紧紧围绕圆锥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体积上的联系这个主题去展开。
3.实验探究要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和老师指导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实验探究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老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验探究,指导的方式应该是启发和引导,千万不能用老师的实验探究去代替学生的探索发现。
(五)合作研讨的学习策略。
数学学习需要独立思考,通过学习者个人的主观努力去获取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但是仅有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大家合作研讨,通过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合作研讨不仅可以切实解决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特别是合作意识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大力倡导合作研讨的学习策略。这一学习策略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和研讨,其中合作反映了数学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研讨则进一步反映了学生集体探索创新的特点。如果说合作主要反映了学习策略的外部特点,那么研讨则更多地表达了这一学习策略的内在本质属性。正是这种内在本质属性体现了合作研讨学习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学习或练习的根本区别。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有小组内部同伴之间的合作,同时还有同座位几个同学之间的合作。合作研讨作为一种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策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l.选好合作研讨的学习内容。需要合作研讨的数学问题通常都是一些挑战性很强,仅靠个人的努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活动中,就需要几个同学合作,通过大家对用不同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带来极大不方便的切身感受去发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需要有全体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全体成员在合作研讨中都获得最佳发展,合作研讨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全体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伙伴之间要形成民主和谐的研讨氛围,研讨时要尊重每一个合作伙伴的意见,特别要认真倾听那些与众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促进问题的更好解决。笔者对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连续讨论,按计划讲座到此告一段落。讲座中有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蒯超英著《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魏声汉“学习策略初探”,《教育研究》1992年第7期。
④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燕国材著《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2期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