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重点较多是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评价的内容无非是学生回答对不对,做题正确不正确,久而久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定性定格,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等待教师“宣判”,学习缺乏主动意识,不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灵活开展教学评价,在关注知识达成的同时,更多地从生命和谐成长的角度作出回应,让“知”“智”交融,“知”“能”相通,“知”“识”共荣,真正构造生命化的课堂。
一、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彰显主体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与学生是“评价共同体”。也就是说评价的主体不单纯是教师,学生虽然是被评价者,但也应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成为评价实施的主体之一。课堂中,教师要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念为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为同学评出优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
案例1:“数与式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断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写几个比较数与式子大小的题目,并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现在又到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时候啦。在刚才的小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体会?有什么问题?
生1: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有的用“>”连接式子,有的用“<”连接式子。
生2: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写的都是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和一个数比较的。我看到他们那组有人用乘法、除法的。
师:你觉得用乘法、除法的式子行吗?
生2:行的,只是我没有想到,现在,我也会写了。
师:请你举个例子。
生2:8>2x3,lO÷2<6.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3:我们组××说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又犯了一个毛病……
生4:我们组认为,都是先把式子加起来或减起来,再比较大小。如14+20=34,34>30,所以,14+20>30。
生5:有的式子不要加就可以比。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5:如51>43+ 51.两边都有51,相互抵消,右边还有43,所以右边大。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育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不太懂得什么叫评价,但教师创设的“你说,我说、大家说”这一环节,正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说的这些话,就是对他人、对自己、对小组的评价。在评价与交流中,学生把他人的评价和自我的反思相结合,较好地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数与式子可以含加法、减法,也可以含乘除法运算;知道了可以先把式子得数算出来比较,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较;知道了表达时该注意用什么语言等等。可见,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学不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了能力,更关注到了学生的内在感受与情感体验。在此,学生自觉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也由此成为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的纽带。
二、尊重个性差异,捕捉评价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刻都可能有新的资源不断生成,教师要保持高度敏感,及时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挖掘、升华并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案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在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其中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
教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问:你能说说这样折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这样折是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2份就是它的。
师:那其中的一份呢?
生:老师,是不是呢?
师(故作惊喜地):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所表示的意思。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这位同学却折出,大家对这事怎么看?
生1:他没听清楚要求,上课可能走神了。
生2:他肯定是不听老师的话,随便折的。
生3:我既要批评他,又要表扬他。
师:为什么?请你说说看。
下一篇:优化数学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