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部计划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培养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数学教育面对课改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这些挑战,不仅有利于保障课改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推动高师教育自身的发展。
一、基础数学课改对高师数学教育的挑战
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文化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它将改变学生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从“儿童的保姆”、“小树的园丁”、“知识的批发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结构的研究者”。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向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师数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挑战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教育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旧课程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的整合,是一个生态系统;师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目前,师范在校生接受的是传统的数学教育,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头脑里根深蒂固。而基础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问题是数学教育理念能否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陈旧的教育理念很难保证高师生在未来数学教学中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
挑战二:教育目标的多维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本位,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90%的学生陪10%的学生学习数学。新课程数学教育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培养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但目前的师范生,大多采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套论文联盟用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够关注,这样培养的数学教师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师是不相符的。
挑战三:数学课内容的整合性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较有重大变化,一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增加了一些有用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的内容,如视图与投影,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算法,信息安全与密码,测量,二维与三维图形的转化,风险决策等,这些内容在高师数学专业课中比较薄弱,有些甚至是没有覆盖的。二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还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因素的整合,因为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远远大于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这就向传统的、有缺陷的高师数学课内容提出了挑战。
挑战四: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素质教育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目前高师数学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学过程呆板,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和交流。学生是忠实的听众,被动地围绕上课、作业和考试转,缺乏主动探索精神,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师范生从学生向新型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高师数学教育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