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浅谈仁民而爱物

编辑:sx_yangk

2015-11-04

我国古代思想家盂子的“性善论”主张、“仁政”和“王道”的政治学说以及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仁民而爱物

1.理论前提一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盂子思想的理论根基,也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孟子以水性来比喻人性,肯定人有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类“善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的“善端”是人类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正是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任何人看到“孺子将人于井”,都会产生担心害怕和怜悯别人的同情心理。“善”的本性使人不仅拥有道德情感,而且能够“扩充”其道德情感,既施之于人类,又施之于动物,从而以同情心对待动物,以善心对待万物,做到“仁民而爱物”。

2.哲学基础—生态内在价值。

在孟子看来,不仅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万物都是有价值的。禽兽虽然没有人的道德情感,但是同样是有生命的。从生命的尊严来看,人与禽兽是平等的。禽兽作为天地之一“物”,应当存在于仁的范围之内,受到尊重和关怀。自然界具有一种生命的目的性,并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孟子认为,自然界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人的生命是不能分开的,树木需要‘旧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孟子·告子上》),人类应当对树木存有爱惜之心,因此,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而不仅仅是外部的依存关系。爱护万物,使之各得其所,乃是人性之善的重要表现,亦是人类的责任所在。孟子认为万物都是有价值的,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人的生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思想不仅启迪我们要摒弃自然中心主义立场,关心人类,热爱生命;而且提醒我们要转变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关注万物,热爱白然。

3.现实背景—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化。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