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4-02-20
广大朋友们,关于“探究语言进化突变论”是由威廉希尔app 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毕克顿的语言进化研究
毕克顿认为语言从根本上是生物学上的,不是文化上的,不能被创造,只能是进化而来。语言是人类这一物种的生物特征,它的出现就如同人能独立行走或用手抓起食物一样。在毕克顿看来,语言不可能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而被创造的。在毕克顿1983年的研究报告中给出了一组句子,其中“bin”就是表示过去时间的助动词。他指出如果语言乃人为创造,那么为了交际的需要,关系代词应该是必须的,时间助词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省去的。为何语言的“设计者们”不能照顾到语言使用者的“舒适度”,更人性化一些呢?在毕克顿(2009)中,他用生动的小说体文笔和清晰的逻辑阐述了他的假设:语言产生于原始人类生存的竞争压力,为了建立属于他们的生态位(nicheconstruction)。当人类的祖先在非洲贫瘠的草原上生存,作为肉食动物的他们需要寻找食物。由于食物缺乏,而同为食肉动物的其他物种过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种族多以家庭为单位生活,我们的祖先需要以人多取胜。因此合作是他们获取宝贵食物的唯一途径,否则都得饿死。那么他们就需要真正的语言来向其他人表述食物以及所在位置。这时动物的交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因为他们需要劝说其他的非家庭成员去他们说的地方,让其他人放弃自己可能的行动计划。可能其他物种头脑中也有概念结构以及潜在的象征符号,但是他们没有竞争生存的压力从而要求他们去使用这些概念结构。毕克顿(2009)认为语言进化的过程分为六步:(1)动物拥有概念,但不会“合并”这一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会自然推进下一阶段的产生,如早期原始人开始使用交谈,就会促使产生一些共有的概念,而后来的概念的合并产生了句法(按照毕克顿的观点,这一阶段应该是源自基因突变),然后人脑容量变大,思维变得复杂(Bickerton,2009:189-190),这6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因为毕克顿认为语言进化研究有两个中心问题:(1)象征符号(代表概念)如何进化而来?(2)句法如何进化而来?象征符号即词汇或者手势等,代表概念用于指称。象征符号与句法不可能同时出现,符号的出现比句法早,就像5%的眼睛得以进化成型一样,一词一句的“语言”要好过什么都没有。在早期的洋泾浜语和外国人说话中都会用象征符号去表达一些观点和意思,这时并没有句法(Bickerton,2005)。这里的象征符号应该就是语言的先在形式———“原始语言”,它是在合作劳动中,我们的祖先出于互相交谈的需要以渐进的方式出现的。
2“原始语言”———语言产生的先在形式
不同于其他生物学家认为为了重现人类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细致的考察化石证据才能实现,毕克顿认为要解答语言的起源问题也可以从现存的活的语言化石入手,它们能使我们洞悉语言出现的过程(Bickerton,1990、1995)。人类最近的亲戚黑猩猩,在让他们学习类语言系统时,我们了解到大猩猩具有人类的表征和个体的表征并且能互相区分。但他们只能掌握一二百个词汇,人类的词汇量却有上万个。而更明显的区别是猩猩的词汇中没有语法词,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能学会句法———人类语言的核心。早期的洋泾浜语里,词与词之间没有结构关系,就像是一颗一颗的珠子组成的珠串,而连接它们的仅仅是语义,没有“合并”(merge)的存在,也不会有“递归性”(Bickerton,2009)。在这样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毕克顿认为的确存在着一个语言表达的模式,它与通常人类使用的语言相分离。经过训练的猩猩,两岁以下的孩子,在早期被剥夺语言的成年人和洋泾浜语的使用者都呈现出这一语言的特征,即原始语言的特征。毕克顿认为“原始语言”出现的时间可能是200万年到300万年前,受到生存的压力而出现的。有学者(乔姆斯基)并不赞同“原始语言”的存在,认为是原始语言就应该有符号的“合并”。毕克顿(2009)明确表达了不认可乔姆斯基的思想,并列举早期洋泾浜语的例子,认为“合并”存在于句子层面,“原始语言”中没有句法。很多学者(Pinker&Bloom,1990;Pinker,1994;Jachendoff,2002)认为“原始语言”只是语言进化中若干阶段中的第一阶段,而对于毕克顿和他的拥护者(Davidson&Noble1993)来说,“原始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之间没有中间过渡阶段。
标签:中国哲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