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25
增补连接词的原因,是因为连接词本身就是逻辑成分。例如在复合判断中,“每一个复合判断都由支判断和联结词构成,”“联结词就是联结支判断以构成一个复合判断的逻辑成分”。(郁慕镛、俞瑾,1992:126)联结词是复合判断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它的性质直接左右复合判断的真假。在命题逻辑中,“任何复合命题形式都是由表示各支命题的变项和将各支命题联结起来的构成复合命题的逻辑联结词这两部分组成”。(郁慕镛、俞瑾,1992:307)? 值得注意的是,逻辑“联结词”与语言上的“连接词”并非等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逻辑抽象或逻辑符号,例如“→”是蕴涵词,它是对语言中表示假言判断或假言命题的关联词语“如果……,那么……”,“只要……就……”,“……,则……”等等的逻辑概括和抽象。但毫无疑问,逻辑“联结词”与语言中表述逻辑的关联词或连接词存在着对应关系。换言之,西方语言中表述逻辑的关联词或连接词是逻辑关系表述时不可或缺的必要成分。?
因此推断,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及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必然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这种形合特征是西方民族“形式逻辑”式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反映。?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上的整体观和汉语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优势使汉语逐渐
朝着具有显著意合特征的综合性语言的方向发展,而西方的原子观哲学和分析性思维使英语
等西方语言朝着具有显著形合特征的分析性语言的方向演化。中西方在哲学观念上的差异是
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能动的理性根源。汉语民族的模糊性思维客观上要求其语
言在使用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时具有灵活、简约的特性,因而使该语言必然呈现出意合的特
征;而西方民族“形式逻辑”式的思维则客观上要求其语言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于语
言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因而使其语言必然呈现出形合的特征。在英汉比较和互译时,译者
应自觉遵守两种语言各自的规律,以及注意两种语言各自迥异的外在特征。更重要的是,只
有透彻了悟中西方在哲学观及思维范式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尊重中西各自的语言事实,深
入细致地理解和运用各自的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并非绝对的意合,英语等西方语言也绝非纯粹的形合。意合与形合
均见于这两种语言。相比较而言,汉语意合重于形合而英语则形合胜于意合。同时还值得注
意的是,在探究汉语意合重于形合根源时尚有其他一些因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能触及,
留待另着他文予以探索。
相关推荐:关于叔本华伦理思想浅探
标签:思想哲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