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4-03-25
刘天华在一生短暂的37年经历了晚清最黑暗的最后十七年和民国军阀混战、国内矛盾激烈的前二十年。旧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土崩瓦解,新的民主主义尚未成熟,政治、经济、文化在求变中转型,新与旧、中与西在各领域引发争论、对抗,振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刘天华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刘天华并非出生音乐世家,甚至家中没有懂音乐的人,更谈不上从小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但家乡江阴浓厚的民间音乐氛围使他从小痴迷上音乐,音乐后来也成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他从事音乐活动的经历分不开,对他音乐道路的梳理十分必要。
一、音乐的启蒙
刘天华从小酷爱音乐,对音乐的敏感和兴趣,使得他的音乐才能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突出。江阴城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长江最险之处,形成天险。历代战争中这一带人口流动大,输入了很多外地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也比较丰富,有江南丝竹以及山歌、小调、号子等各种类型的民歌,还有花灯等民间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有锡剧、苏州评弹等。刘天华儿时,当地还有摆擂台赛民歌的风俗和传统,来参加比赛的民歌手中,大都来自城外,演唱的都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歌曲。江阴不仅民间音乐比较丰富,而且民俗音乐氛围还相当浓厚,乡间红百喜事,总会请民间艺人或和尚道士来演奏音乐。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都深深吸引刘天华。刘天华家附近的孔庙和通塔庵,每逢有祭祀活动、僧家佛事,悠扬的钟鼓之音、动人的丝竹乐常常吸引刘天华,使他如痴如醉。涌塔庵的彻尘和尚还成了刘天华的乐器启蒙老师兼一生的好友。
刘天华小学毕业后,在家庭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阻力,于1909年进入了常州府中学堂。常州府中学堂是新式学堂,课余活动十分丰富,刘天华成了学校课余音乐活动的积极分子。入学后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学习音乐,课余时参加学校军乐队,尤其对铜管乐器情有独钟,这也成了他学习西洋乐器的启蒙。武昌起义爆发,学校停闭,刘天华回到老家江阴,和大哥刘半农一起加入了“反满青年团”。当时仅仅十六岁的刘天华,成了“反满青年团”军乐队的指导兼号手。
可以说,刘天华这一阶段仅是对音乐的偏爱,还未产生终身从事音乐事业的想法,但江阴民间音乐对他的熏陶,使他深爱江阴丰富、浓厚的民间音乐,而常州府中学堂西洋乐器的学习,在他童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为他日后国乐改进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与立志
刘北茂回忆刘天华在上海的经历时说:“二兄天华从一个闭塞的小县江阴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既是冒险家的乐园、吸血鬼的魔窟,同时也是人文荟萃、各种新思潮活动的场所,这对刘天华来说犹如‘乔木出幽谷’”。① 1912年二、三月之交,刘天华随刘半农一起到了上海。刘半农应《上海演说报》之聘,担任了该报的编辑。年仅17岁的刘天华在朱旭东和李青磐主持的“开明剧社”的乐队里工作,担任小号演奏员。剧社中钢琴和各种西洋管弦乐器应有尽有,可供刘天华学习。在“开明剧社”的演出任务并不繁重,刘天华得以有充分的空余时间学习音乐。他钻研了乐理和作曲理论,初步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技法,后来还能给乐队编曲。这期间他又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多种西洋管弦乐器,尤以铜管乐进步最快,此外还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1914年仲夏,“开明剧社”被地方当局下令解散,刘天华在惋惜、失望与痛苦中被迫回到江阴老家。在回家之前,他目睹一家乐器商店橱窗里摆着各种绚丽的西洋乐器,而中国的锣鼓、琵琶之类乐器仅作为点缀品,显得十分寒碜。他对民乐的现状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担忧,同时也意识到民族乐器本身存在着缺陷,若要使国乐有一定的地位,就必须要对国乐进行改进。也正是此阶段,刘天华决定立志终身献身于音乐事业,并萌发了“改进国乐”的想法。刘天华1927年为“国乐改进社”拟定计划时说道:“改进国乐这件事情,在我的脑中蕴蓄了恐怕已经不止十年”。②可见刘天华改进国乐的想法是在上海从事音乐活动期间形成的。
标签:美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