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3-11-27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是由威廉希尔app 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存环境恶化问题的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思潮越来越成为当下的理性诉求,“生态”命题成为全球焦点,生态纪录片也因此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持续关注。作为“人类的生存之镜”,生态纪录片这一新兴的纪录片形态致力于人与生态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探寻,进而呼吁人类关注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建构整体生态意识与和谐生存理念,它是人类生态观念的影像表述和文化表征。
作为我国思想文化瑰宝的中国古典美学,深蕴着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美,这与生态纪录片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恰恰不谋而合。纵观当今数目繁多的生态纪录片,尽管创作者们都遵循现代美学进行影片的创作,但在风格及特征上仍然可以发现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质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存在诸多契合。
一、“意境”与生态纪录片的诗情画意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最早由盛唐时期的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提出。发展至今,这一艺术辨证范畴内涵已极为丰富。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论述到: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1]在美学家宗白华看来,“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2]可见,“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这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制约,便形成了“意境”。
中国古代诗画艺术一贯注重对意境的追求和营造,进而传达一种韵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传统。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提倡借景抒情。《诗经》中的“比兴”,旨在通过“言他物”来“发心志”,即托物言志。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象的组合,便营造了一个悲凉又伤感的凄美意境,达到了情寓于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曼妙艺术境界。意境更是中国绘画的内在精髓所在。传统水墨画不讲究灭点透视,不以明暗表现形体,也不追求物体外像的肖似;而是讲究写意传神,强调抒发一种主观情趣,注重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的高度完美统一。故中国传统画所体现的意境通常是空灵又意味深长的,使观者能够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3]。
虽然生态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仍然是纪实性,但由于其自身的观赏性、阐释性等特性,故较其它题材的纪录片而言,它的画面往往带有诗意美的特征,更注重对意境的美学追求。中国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用精妙流畅的影像语言生动描绘了一首首时而悠扬低沉、时而欢快愉悦的生命之歌。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生命三部曲以及《海洋》更是打造了唯美动人、诗意浪漫的生态纪录片优质范本。导演用镜头中爬行的虫、翱翔的鸟、游曳的鱼,带给观众视觉盛宴的同时,展示了大自然最和谐动人的优美篇章。其影片画面色彩浓郁、诗情画意、唯美流畅,配以时而生动传神、时而天籁动人的背景音乐,实现情与景的交融,营造诗意的完美意境,进而用这种“美”去引发人们对生命和环境的思考。《迁徙的鸟》的色彩基调清新明亮、淡雅怡然。影片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优势,巧妙地用虚实结合传达出意象之外的意蕴。《海洋》展现了几近上百种海洋生物的灵动美:优雅纯洁的水母群、翩翩飞舞的海鸟、欢快跃然于海面的海豚、气势凛然的鲸鱼群,镜头时而舒缓时而紧张,节奏张弛有度,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美,烘托着爱与生命的主题。
标签:美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