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ouhong
2014-04-02
毛泽东斗争思想的现实意义如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社会、无冲突社会,而是能正视矛盾与冲突,正确分析矛盾,合理解决矛盾,从而达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正是要解决奔小康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使不和谐的社会趋于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伟大的系统工程中,需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有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毛泽东的斗争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领导全国人民同国内外敌人进行坚决斗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种种社会矛盾的辩证法思想,是解决矛盾、促变革、促发展的理论武器,是旨在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辩证法理论。
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认识
毛泽东的斗争思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理和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特别指出,矛盾是一个动态的关系,“过程即矛盾”。毛泽东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关系的正确认识,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中,既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又认识到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斗争总是最重要的,而是因矛盾性质不同,斗争与统一的关系也不同。
毛泽东把矛盾作为一种动态关系的创见,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用唯物辩证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
首先,要正视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不能为了和谐而掩盖、抹杀矛盾。要明确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长期存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其次,要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解决好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和谐义社会的矛盾是以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体的矛盾,因此斗争的手段、目的也是非对抗性的,不能采取暴力手段,而应采取和平的、民主的、法制的等手段,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再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矛盾,抓住矛盾发展的规律,随着矛盾的变化,斗争的形式、侧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