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7-11
复兴国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为复兴国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至少可以使我们在金钱至上的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中,在重重的迷雾中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宋朝哲学家张载那句雄浑大气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我们,那种舍我其谁的恢弘气魄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促使我们勤学,上进,积极,勇敢。从费孝通到启功再到张中行一个又一个大师级人物的相继离世,使我们扼腕浩叹,也许我们将要迎来的是一个大师匮乏的年代。清末民初,那是个大师涌现的年代,梳理下思绪,充满了敬意而又尊崇的心情道出那些名字吧: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胡适、钱钟书、钱穆、冯友兰……
我们必须拥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全球化的意识来对待国学。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着共同的矛盾和冲突。包括各种危机的出现都是这些矛盾的体现和衍生。比如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甚至包括伦理道德危机在内的社会危机,都迫切地需要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们提出化解的办法。这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繁衍生存下去的重要课题。而国学中蕴涵着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国学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逐渐的找到自我,并将其有价值的东西传承弘扬,为我所用,弃其糟粕。而不是像上个世纪中叶发生那样以文化革命之名义,行割裂文化之实际。一个民族的过去怎样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本义即在此。我们当然不能忘记的自己的传统和历史。
刘军宁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说呼唤一场文艺复兴也就成为自然。他说:“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
国学研究当前的研究态势呈现出一种盲目而焦灼的状态。都想要进入研究,但是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于国学的理解,所以进入的姿态和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怎样,国学的优秀部分始终是我们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的基础,我们必须承认。至于国学的研究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研究与阐释并行不悖。最好的研究状态就是没有最终的结论和定义。若一切都已经明了,国学研究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西方现代文明是我们研究自己传统文化第一参照物,包容天下的心态、平等的文化视角,纵览世界的博大胸襟才是国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古今结合是我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研究目的,天下为公是我们的终极理想。不论任何社会都有共同的最起码的道德评价标准,比如和谐、诚信、公平、善良、自由、勤奋,这些道德观念或曰价值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所必需具备的不言自明的基本要义。
复兴,不是复古。国学复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平崛起与国学复兴可以说是互为条件的,崛起不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摆脱一个世纪以来被奴役、被压迫的尴尬境地之后的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与体认。从建国后的政治独立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振兴再到眼下的国学复兴。这一次是我们真正的走向全面复兴。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开放且包容的心态,假以时日,那么国学一定可以起到振衰起弊之功效。并且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呼唤国学的研究发展与之相互呼应,同时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恰恰是国学理念的精髓之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崛起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们不仅期待着,同时也在为之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2]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史成明,《国学热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
[4]彭永捷,《国学,我们能期望什么》,《人民论坛》,2006年02月
[5]丘立才,《何为中国的“国学”》,《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6]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7]尚 钊,《砖头?粮食?——国学命运刍议》,《美与时代》,2003年12月
[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9]胡 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10]江 凌,《试论国学和“新国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月
[11]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
[12]刘军宁,《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
网友们,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
相关推荐:
标签:国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