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9-10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易学与生活刍议。
《易传·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是有“心灵思维”的高级生物。如何地吃,如何地住,从生存方面说,这是人与动物共同的基本需求,只不过有级别上的不同而已。人类的“生活”就是指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从生动而活泼地“生活”的层面说,就要包含理性的心灵思维。理性的思维属於“形而上”的道德层面。《易传 ·说卦》曰:“和顺于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所谓“人性”是精神境界的重要存在。人能思考生活的意义,这种超越性就能够给自己树立一个道德存在。人的生活到底有什麽价值,有什麽意义,有什麽终极的根据?怎麽样处世做人,怎麽生活得有尊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从心性迷失的困惑到自觉感悟的转变,进而飞跃上升到有信仰的境界。所谓“原始反终”,就是既要穷尽性命之初,又要穷尽性命之终,既能知生又能知死。倘能如此人们会明明白白地对待“生活”。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就这种情况, 就有大智慧、大觉悟的人出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历史上的圣人、贤人、哲人的的着作,内容多是从“形而下”的观察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理。这些道理指导规范了历代人们的生活行为,於是就有资格称得上为“典籍”。道理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指导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冯友兰 先生曾说,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想、常说、常做的,常人不去追究它,当你去追问时,哲学便产生了。所谓“哲学”,就是圣人、贤人、哲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所总结出来的学问,是一种可以用来指导规范人们生活方式的学问。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果某种“形而上”的道理不能用於指导“形而下”的器物,它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就“远人”而不具有流传的价值了。
《易传·系辞》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何以能“感人心”?就是凭藉着他的学问道理,因而有“圣人以神道设教”之说。人的本性或善或恶,圣人以其“神道”进行教化,导人向善,恶者从善,善者更善,如此就会“天下和平”。教化是外因,体悟是内因。时时在生活中自觉感悟圣人的教导,克己从道,明心见性。积极 寻找超越物质、世俗之外的一种精神寄托,超越本心的迷失而达到开悟的境界,进 而上升到“信仰”的精神高度,变“日用而不知”为“日用而知”,如此也就可以向圣、贤、哲看齐了。
标签:国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