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jh
2014-10-23
浅谈儒家傳統面臨的五個挑戰
欢迎来到威廉希尔app 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儒家傳統面臨的五個挑戰,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近代以來,儒家思想傳統面臨了各種挑戰。其中兩個主要的挑戰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識。這兩個
挑戰就是科學和民主的挑戰。這篇論文除了這兩個挑戰之外,還要討論另外三個儒家思想傳統所
面臨的挑戰。我認為,儒家傳統已經對前兩個挑戰做了有益的處理。但是工作並沒有完成。儒家
傳統面臨的第三個挑戰來自女性(權)主義feminism。儒家基本上還沒有正面處理這個挑戰。中
國社會對女性主義的努力的支持和對其要求的滿足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是這些進步的取
得基本上沒有儒家的參與。儒家思想傳統的第四個挑戰來自環境(保護)主義
Environmentalism。與對女權主義的挑戰一樣,儒家對環境主義的挑戰也還沒有作出正面的回
答。可以說,儒家思想傳統正在剛剛開始意識到這兩個挑戰的嚴重性。儒家思想傳統的第五個嚴
重的挑戰是它自身的生存的挑戰。也就是說,與基督教,佛教,和自由主義等傳統不同,儒家現
在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問題。總地來說,可以講儒家思想傳統在克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大部分的
工作還沒有完成。下面,我將逐個地討論對儒家思想傳統的這五個挑戰。
I
對于科學的挑戰,儒家傳統主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如何為科學在人類社會中定位,也就
是對科學在人類社會的價值做出總體地評價。其次是如何給科學在儒家認識論中定位,尤其是就
倫理知識與科學知識的關係重新做出評定。
在歷史上,儒家傳統對科學的態度是不公平的。盡管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自然主義傳統有重視自
然知識的傾向,儒家的主要傳統一直是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即使荀子也是如此。這個主要傳統
以倫理價值為人類生活和宇宙的中心。這種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思想反映在宋代的理學家張載的
思想中,就是“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對立。張載主張,“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後
來,朱熹把孟子所做的“大體”和“小體”的區分解釋成“心”和“耳目”的區別。王陽明把這
個傾向更推進一步。他主張,所有有用的知識都在心中,不必到心外去尋求。這個傾向把早期儒
家重視倫理道德的思想極端化,而沒有能夠對自然知識給予足夠的重視。儒家對這兩種知識的不
同態度沒有對科學知識起促進作用。如果說,道家傳統對長生不死靈丹妙藥的執迷追求在客觀上
間接地促進了自然知識(主要是化學知識),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儒家傳統對歷史文獻的極力
推崇實際上逐漸地降低了自然科學知識的地位。
在上一個世紀20年代關於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中,儒家思想家試圖把科學和哲學分開,實際上是對
科學的一大讓步,給了科學獨立的地位。這意味著儒家思想家開始認識到,倫理道德知識並不能
代替科學知識。這標誌著儒家思想傳統的一個重大轉變。
在20世紀中下期,儒家思想家對科學做了更進一步的工作。其中,牟宗三的貢獻尤為突出。盡管
牟宗三仍然堅持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世界觀,但是他大大地擴展了科學知識在儒家思想中的地
位。牟宗三的主要貢獻表現在他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論的分析。他認為,以儒家為主幹的中國文化
傳統對“知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牟宗三在<中國文化的特質>以及其它的著作中主張,為了
引進科學和民主,中國文化的精神必須做知性的“坎陷”。牟宗三認為,中國文化的特點是“綜
合的盡理之精神。”它強調“上下通徹,內外貫通。”它的理是關於道德世界的理,而非自然世
界的理。它的本質是實踐的,而非認知的或理論的。它關注的重心是價值世界,而非“實然世
界”。與此相比,以希臘傳統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注重自然世界。它的特點是“分解的盡理之精
神”。它是抽象的,片面的(“有偏至義”),和概念性的。也可以說,“分解的精神是方方正
正的,是層層限定的”。這種精神的中心是邏輯的,數學的,和科學的。它的中心問題是存在,
特別關注存在之理。這種分析的精神在西方產生了科學與基督教。借用易經的表述,可以說西方
的精神是“方以智”的精神,而中國的精神則是“圓而神”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分析,牟宗三得
出結論說,要想接受科學,中國文化必須經過一個“坎陷”的過程,引入知性的思維方式。
牟宗三關於中國文化的分析是否準確,當然是可以討論的。我認為,牟宗三關於中國文化缺少
“分析的盡理之精神”的觀點是道理。(我在198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和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聯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哲學討論會上關於知性與理性的論文闡述了相似的觀點。該文發表于當年
的貴州社會科學。)沒有這樣一個分析的知性的精神,科學不可能得到深入的發展。這是因為科
學知識依賴于經驗的(實驗的)和分析的方法。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牟宗三並沒有完成儒家對科學的挑戰的回應的工作。儒家關於科學的整體的
論述還沒有完成。儒家思想傳統不僅需要在科學面前論證自身存在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必須
發展和表述自己的科學哲學觀。儒家傳統需要明確地定介科學和科學知識對人類的道德進程的作
用。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标签:国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