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国学经典解读: 陸象山的教育思想

编辑:

2013-11-29

九、象山要求學者,讀書須親師友。

象山論教育方法之第三項,在於要求學者應親師友。如其言:

「學當有師,天之生斯民也,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此其理也,盏闷鋷煟瑒t傳授之間,自有本末先後,不使學者叢然雜然,費其目力,耗其精神,而無所至止也。」[[xl]]

「然學不親師友,則斯文未昭著處,针y責於常才,獨立私意,未能泯絕,當責大志」[[xli]]

「讀書親師友是學,思則在己,問與辨,皆須在人。自古聖人,亦因往哲之言,師友之言,乃能有進,況非聖人,豈有自任私知,而能進學者。然往哲之言,因時乘理,其指不一,方冊所載,又有正偽純疵,若不能擇,則是泛觀,欲取決於師友,師友之言亦不一,又有是非當否,若不能擇,則是泛從泛觀,泛從何所至止,如彼作室於道,是用不潰於成,欲取其一而從之,則又安知非私意偏說,子莫執中,孟子尚以為執一廢百,執一廢百,豈為善學,後之學者,顧何以處此。」[[xlii]]

「曹立之天資甚高,因讀書用心之過成疾,其後疾與學,相為消長,初來見某時,亦是有許多閑言語,某與之蕩滌,則胸中快活明白,病亦隨滅,迨一聞人言語,又復昏蔽,所以昏蔽者,緣與某相聚日湥黄淙四茏灾炕璞蝿t復相過,某又與之蕩滌,其心下又復明白,與講解,隨聽即解,某問此或有疑否,立之云,無疑。每常自讀書,亦見得到這般田地,只是不能無疑,往往自變其說。…………如此相聚一兩旬而歸,其病頓減。其後因秋試,聞人閑言語,又復昏惑,又適有告之,以某乃釋氏之學,渠平生惡釋老如仇讎,於是盡叛某之說,卻湊合得元晦說話,後不相見,以致於死。」[[xliii]]

象山多次強調讀書親師友。其實師友是外緣,非有必然關係,雖為免學無所宗,蕩然有失,然而師友之言又有不同,是故難以定擇,象山非不明此,甚且更為此嘆,然象山仍一再強調於此,此乃因象山深嘆時人之游學無方,逐於外物,泛於議論,未下真功夫,象山欲正此風,以己為師,故要人親師友,實則欲學者皆能從其學而師之,是故強調親師友。

然若僅論親師友,則朱子亦可為師矣,是故又強調須擇師,故所習須擇,所師亦須擇。就此而言,則擇之最後標準安在?此處不明,擇亦空擇。然若以象山論學設教之法門觀之,則所擇為何,應已甚明。甚且,只要本心已立,能擴而充之,且能由己力行而去,則親師友之說,已不必立矣,此終只是助說,非象山學之要目矣!

就要學者從己而學言之,象山對自己極有信心,其以師者自任,頗有孔孟之風。象山常要學者與之面談,認為這樣才有實效,否則學者會昏蔽,曹立之即其一例,曹與象山相處時,能悟象山所言,但分別後,自己唸書用功,即不得要領,與朱熹學,遂傾朱而排陸。所以象山常與學者面談,槐堂時期如此,在象山時期如此,甚至在荊門時亦皆如此。象山精神氣象甚佳,與學者談,則多能感動奮起者,然而此亦非有必然之保證,成聖成賢仍須學者自下功夫,踐履不輟,方能有成,否則如曹立之然,又有何用,可知為學在己,尤其是聖賢工夫,詹惶撗浴

十、學者切勿強探力索,須是優游為之。

象山論於教育方法之第四項,在於勿強探力索而應優游為之。如其言:

「大抵為學,但當孜孜進德修業,使此心於日用間,戕偃丈伲鉂櫲罩瑒t聖賢垂訓,向以為盤根錯節,未可遽解者,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書曰,思曰睿,睿作聖,孟子曰,思則得之,學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為道,貴切近而優游,切近則不失己,優游則不滯物,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記曰:心涨笾m不中,不遠矣。日用之間,何適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優游,至於聖賢格言,切近的當,昭晰明白,初不難曉,而吾之權度,其則不遠,非假於外物,開卷讀書時,整冠肅容,平心定氣,詁訓章句,苟能從容勿迫,而諷詠之,其理當自有彰彰者,縱有滯礙,此心未充明,猶有所滯而然耳,姑舍之,以俟他日可也,不必苦思之,苦思則方寸自亂,自蹶其本,失己滯物,終不明白。但能於其所已通曉者,有鞭策之力,涵養之功,使德日以進,業日以修,而此心日充日明,則今日滯礙者,他日必有冰釋理順時矣。如此則讀書之次,亦何適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優游,若固滯於言語之間,欲以失己滯物之智,強探而力索之,非吾之所敢知也。」[[xliv]]

「蓋事無大小,道無深湥圆豢蓮娞搅λ鳎嘶紵o志;而是乃有有志,不如無志者。往往皆強探力索之病也。若無此病,譬如行千里,自一步積之,苟不已,無不至,但患不行身。」[[xlv]]

「垂喻新工,以是未能寬裕,所以費力處多,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始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此數語不可不熟味,於己於人,皆當如此,若能若此,靜處應事,讀書接人,皆當有益。優游寬裕,卻不是委靡廢放,此中至健至嚴,自不費力,恐詳道所為奮迅者,或不免助長之患。」[[xlvi]]

「昆仲為學,不患無志,患在好進欲速,反以自病,聞說日來愈更收斂定帖,甚為之喜,若能定帖,自能量力隨分,循循以進,儻是吾力之所不能及,而強進焉,亦安能有進,徒取折傷困吝而已。」[[xlvii]]

「大抵昆仲之病,皆在銳進之處,畢竟退讓安詳之人,自然識羞處多,今為學不長進,未能大患;因其銳進而至於狂妄,不識羞,則為惑深,而為累大,所謂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者也。別有一種人,安詳遲鈍,則只消勉之使盡,往往不至有狂妄之患,至無昆仲,則最貴退讓,若不知此,則病生難救。」[[xlviii]]

「謂讀古書,且當於文義分明處,誦習觀省,毋忽其為易曉,毋恃其為已曉,則久久當有實得實益,至於可疑者,且當優游厭飫以俟之,不可強探力索,後日於文義易曉處有進,則所謂疑惑難曉者,往往渙然而自解。」[[xlix]]

「某嘗令後生讀書時,且精讀文義分明,事節易曉者,優游諷詠,使之浹洽,與日用相協,非但空言虛說。則向來疑惑處,自當渙然冰釋矣。縱有未解,固當候之,不可強探力索,久當自通,所通必真實,與私識揣度者,天淵不足諭其遠也,不在多言,勉旃是望。」[[l]]

「此道非爭競務進者能知,惟靜退者可入。又云:學者不可用心太緊,今之學者,大抵多是好事,未必有切己之志,夫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循自省察。」[[li]]

「學者讀書,先於易曉處,況涵熟復,切己致思,則他難曉者,渙然冰釋矣,若先看難曉處,終不能達,舉一學者詩云,讀書切戒在荒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自家主宰長精健,逐外精神徒損傷。」[[lii]]

「學者不可用心太緊,深山有寶,無心於寶者,得之。」[[liii]]

「讀書之法,須是平平淡淡去看,子細玩味,不可草草,所謂優而柔之,厭而飫之,自然有渙然冰釋、怡然理順底道理。」[[liv]]

象山學既在教人追求聖賢人格,因此在求知與實踐上自有其獨特的教法,學者讀書,目的既在學做人,因此讀了多少,懂了多少,都應付諸實踐,在日常行為中行動出來。同樣地,其所學的東西及其所懂得的東西,就會影響了他的品格,對在聖賢之途上邁進的學者,有著決定性的大影響。再加上象山學的性格中,實踐比求知更重要,因此象山得出一個獨特的教門,在求學的進度上,須是優游學之,而勿強探力索。

此一命題乃有其深意者。首先,學者在求學之途中,唸書與身體力行是一回事,是故,優游讀書勿強探力索一事,在表面上雖是指唸書的事情,實際上卻與身體力行的工夫緊緊扣連在一起。當唸書時,本身在日用人倫間、在聖賢事業上體會了多少,那麼在書本上也就差不多可以領會到多少。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以所讀之書,乃是千古聖賢之經典寶訓為限,而非一般科學、經驗、瑣碎記事之學問。

此後,對於所學有不明之處,當是自己未能體會得到的。此時如果強自探索,亂發議論,擅自建構一套套的解釋系統,則非僅無用,且更有害。其無用在於學習的目的乃在實踐,而非玩弄概念分析、體系建立。因此,強索解得的觀念系統,對於象山實學而言,只是無用之物,虛擲了心力的工作。再者,其甚且有害於德行的培養,因為讀書所明的道理,是要直接用在生活修養上的。因此,在心上無所體會,卻在概念上強探力索得來的觀念,便會因其不實、歧出,以致誤導了學者修養實踐的方向。而使品格大受其害。因此學者切忌強探力索。

象山如此教法,自是寓實學之實踐力行功夫於讀書事業之中。可謂讀書乃為道德實踐,重要的是在修己功夫中逐步涵泳。因此,讀書曉文義之事乃非重點。即使重視之,也只為了實踐力行作一方向確立之指引作用。然而,學者中有性格躁進者或好學深思者,或由於學問方向之不明,或由於讀書旨趣之差異,總愛在文義辨析處,耗擲光陰,作些無用功夫。殊不知象山實學極切近,極簡易,極優游。把握住於曉明處切下工夫、於晦暗處權且放下之原則,則讀書自然輕鬆,而真心著力於躬行踐履處,於此處勇猛精進即可矣!待修養更深厚時再來收拾文義,則功效當更大,且功夫當更簡易矣!

十一、象山評論學者一般通病。

象山教育理念除論於教育之宗旨與方法外,尚注意到學者為學之若干通病,這些毛病卻都是學作儒者的障礙,象山一一指出如下:

「與人商論,固不貴苟從,然亦須先虛心,乃至聽其言,若其所言,與吾有未安處,亦須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須平心定氣,與之辨論,辨論之間,雖貴伸己意,不可自屈,不可附會,而亦須有唯恐我見未盡,而他須別有所長之心乃可。」[[lv]]

「不幸悉心畢力,以講術業,而不能自免於迷惑,今但能退而論於智愚清濁之間,則是惑庶幾乎自解矣。道術之是非邪正,徐而論之,未晚也。當局者迷,旁觀者審,用心急者,多不曉了,用心平者,多曉了。英爽者,用心一緊,亦且顛倒眩惑。況昏鈍者,豈可緊用心耶。」[[lvi]]

「要之吾友,且當孜孜行其所知;未當與人辯論是非。辨論是非,以解人之惑,其任甚重,非吾友之責也,不與之論,他日卻自明白,今欲遽言之,只是強說,自加亂惑耳。…………老夫平日以此事自任,與此等病人說話,尚如此費力,吾友如何解分析得他明白,且先自治,不必與人商議。可也。」[[lvii]]

「蓋古人皆實,後人未免有議論辭說之累,當其蔽時,多不自覺,及其蔽解,回視前日之經營安排,方知其為陷溺耳。」[[lviii]]

「蓋後世學者之病,多好事無益之言,假令記憶言辭,盡無差爽。猶無益而有害,況大乘其旨,盡失其實邪。」[[lix]]

「令兄謂諸公傷於著書,而其心反有所蔽。…………彼學不至道,其心不能無蔽,故其言支離,彼惟不自知其學不至道,不自以為蔽,故敢於著書耳,豈可言由其著書,而反有所蔽,當言其心有蔽,故其言亦蔽,則可也。」[[lx]]

「為學日進,為慰,讀書作文,亦是吾人事,但讀書本不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未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lxi]]

「作文特吾人餘事,從事期間,而又鹵莽,是謂執事不敬。」[[lxii]]

「讀書作文之事,自可隨時隨力作去,才力所不及者,甚不足恥,必以才力所不可強者,為憂為恥,乃是喜誇好勝,失其本心,真所謂不依本分也。」[[lxiii]]

「後生看經書,須著看注疏,及先儒解釋,不然,執己見議論,恐入自是之域,便輕視古人,至漢唐間,名臣議論,反之吾心,有甚悖道處,亦須自家又徵諸庶民而不謬底道理。然後別白言之。」[[lxiv]]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