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9
八、學者要能發明本心
象山教學方法之第二項在於要能發明本心,以下這段紀錄即是象山以發明本心為方法以啟示學者的討論:
「四明楊敬仲,時主富陽簿,攝事臨安府中,使承教於先生,及反富陽,三月二十一日,先生過之,問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惻隱,人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對曰:簡兒時已曉得,畢竟如何是本心?凡數問,先生終不易其說。敬仲亦未省。偶有鬻扇者,訟至於庭,敬仲斷其曲直訖,又問如初,先生曰:聞適來斷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覺,始北面納弟子禮。故敬仲每云:簡發本心之問,先生舉是曰扇訟是非答簡,忽省此心之無始末,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xxxix]]
由上例所示,象山啟示揚敬仲有關本心之問時,在其回答的內容上即拾掇孟子文字,毫不增添,而敬仲不能明,還要問如何是本心。此時,象山如果從概念上,做更細微的分解,對仁義禮智之四端,從形而上學說,從功夫論說,天羅地網、上天下地地悉心構作一番,再為其解釋,則敬仲或可自覺已然明白,或可就理論溯源上,再作無窮探問,而終使本心一說,難以明白。
象山教人,原不在別立系統,是故屢次回答,所喻皆同。唯在扇訟之後,以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敬仲本心再曉之,語意甚平,敬仲卻能大悟。此即敬仲所悟者非它,正為其自身行事中已然表現出之仁義禮智等之本心,敬仲終於悟出學者所當求之本心之說,並不須重在義理概念如何圓滿地解釋,唯在身體力行中貼切配合著即可。象山不欲多作辨析,也是不願其馳騁於身外之著書立說之事。
就「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等而言,此說之要唯在其端,此一端字之明示,亦非重在惻隱與仁之關係或羞惡與義之關係之清楚講明,唯重在抓住此端,而即刻在己身中,身體力行,擴而充之,由端而發,而至聖賢之境。此方是學者求知本心之要旨,而非只義理索明而已。既然如此,人人皆有本心,本心不假外求,不在書本文字,因此,敬仲在扇訟之喻中,即刻明白,象山所教於學人者為何,學者所當學習者為何。而終至感佩欽仰,納弟子禮,而悟曰:忽省此心之無始末,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
楊敬仲模式之醒悟,即是象山教門之特色,亦可謂其代表,此中所醒悟者二:其一為對本心之肯定,其二為對本心之性格之掌握。就本心之肯定而言,此本心為楊敬仲本身即已行動出者,即其斷訟時之是非本心,即人心所本有之道德本心。此一肯定的方式,不是理論體系上的證明或規定出來的,而是實際地從生活中、人性上,毫無逃遁地抓出來,而予以肯定者。
其二,就此類本心之性格而言,敬仲悟其為無始末、無所不通,亦即謂其遍在,其可隨心之所叨霈F,此一形態之描述方式是對本心作外在的、間接的、可觀的描述,為不在骨髓上作描述者,就此類之描述語而言,可以無窮盡地提出。敬仲一悟及本心之真義,即可自行得出此類分析語,若象山起早即以此描述本心,則敬仲或可得一明白,然此一明白恐怕終究只在概念字義上打滾,此非象山所欲教者。而待本心主旨既明之後,任何人自可無窮盡地、源源不絕地自作描述,因此此類描述語之領悟乃為第二序,是次要的,但也是有真實實感後才可得者,若未有實感,而是務於此處作概念分析,則將終至逐外放蕩而無所歸矣!是故象山絕不以此教人。雖然如此,則敬仲卻仍能有此一悟,並由此悟以證得其對本心之領會,以深得象山之意。因本心之性格,乃必然為無始末,無所不通,只要本心初發,即可得之矣!
标签:国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