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银行管理论文

论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论

编辑:sx_chenl

2016-10-13

本文讲述了关于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论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一、 理论的由来

银行内部资源是指银行拥有和控制的资产、负债、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信息、市场客户及服务功能的总称。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是指按价格信号对银行的内部资源进行再分配。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信号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在银行中推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可以完善银行内部的协作分工,降低内部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对银行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内部和外部的形势迫使银行进行不断的创新来适应市场。各家银行在近几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创新活动,如机构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客户经理制等,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科斯认为,无论企业和市场都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企业是通过一束长期的要素合约来实现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市场则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并通过连续不断的市场契约过程,将不同的外部分工环节连接成一个生产整体。选择哪种组织形式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张小斐博士在《企业的合约经济理论》一文中讲:“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制度);企业也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制度);市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企业制度是一种产权交易的合约制度,企业合约应否、能否或在什么程度上达成,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以上两者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这将成为银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在企业界,海尔的“市场链”理论是企业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个典型案例,能很好地说明“市场化配置”这个概念。海尔的“市场链”即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围绕集团的战略目标,把企业内部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由原来的单位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驱动力,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海尔把“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把直线型的垂直业务流程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网络结构,使每一个流程都有直接服务的顾客,每一个流程都有高度的决策自主权,每个业务流程的效果都可以用货币计量,使企业质量、成本和周期等绩效指标取得显着改善。

银行进行内部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必要性关键在于目前行政化配置导致的过高的交易成本。由于行政机制而不是市场机制,银行内部普遍存在负激励、过高的监督成本,机构重置等情况。如人力资源配置上靠行政安排,没有竞争,人们被直接指令去干什么,而不是通过市场价格的引导,不能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优秀的人员不能脱颖而出,形成负激励,导致人才流失。全国各机构都要对下属机构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监督,成立稽核中心、事后监督中心和审计办事处,加上各种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被动的而非自我约束,由于信息不对称,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大量的费用开支、大量的低效劳动,监督成本非常高而效果不佳。按行政区划设分支机构,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人为地分割市场,造成银行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同一区域内机构重置非常普遍,相应的重复占用资源。信息不能自由流动和共享,在业务上的重复劳动屡见不鲜,一个驻地的几家机构都去营销同一个客户,增加了内耗及业务费用。总之,内部资源配置的高成本导致的效率低下严重地影响着银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能应对现实的和未来的竞争。

进行银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把思想观念建立在对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深刻理解之上。成功的企业,不是在追逐潮流,靠一时的风头发展起来的,而在于一种系统的思考能力,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社会资源如何配置最有效率,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方式,事实证明市场较计划更有效率。对企业内部资源,行政配置和市场化配置也都是一种方式,是选择长官命令导向还是经济利益导向,茅于轼说:“过去,我们总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对社会不好,而现在,市场经济的论点则相反,只有按个人利益办事才会对社会有益。”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行政配置的效率一定不会优于市场化配置,因为只有进行市场化配置才能真正实现按个人利益办事,所以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是企业微观管理的必然规律。其次,劳动生产力上的增进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亚当·斯密已经证明过的,不过是在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离开了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人为的分工、多余的分工反而会破坏生产力。银行业内现有的分工,如组织机构,人员安排,网点分布,业务流程几乎都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人为的和多余的分工太多。市场化要求对分工进行优化,增加分工和压缩分工同时存在。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分工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其遵循的原理应该是市场化、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第三,按市场规律建立内部资源的价格体系。内部资源只有按价值规律配置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冯·米塞斯曾经指出没有价格体系我们就无法维持一个建立在象我们这样广泛的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价格体系的主要作用是使个人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符合普遍利益的事情。第四,进行银行内部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要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重塑价值链来实现。银行的功能是通过对资产、负债、机构、人员、、信息、客户等资源要素有机组合来实现的,其本身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使利益按价格信号在这些要素之间进分配,同时银行作为市场的个体参与更广泛的分配活动,银行的内部资源则象一个小市场,银行参与大市场的能力在于这个小市场的运行是否更有效率。业务流程则是实现银行功能的载体,银行的内部资源是形成业务流程即银行功能的各个部件,在业务流程上形成一个价值链。二、实证的说明

(一) 银行业的状况

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内外资银行不断开业,金融竞争空前激烈,迫于内部(同业)和外部(外资)的压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先后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改善了财务指标,这是政府主导的改革,银行内部自发性的、面向市场的改革是在这之后逐步展开的。随着加入WTO,外资银行的涌入,国有银行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经营机制,加上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抢摊设点,内忧外患,人员流失的冲击,综合这些因素,国有银行系统先是把国有专业银行变成国有商业银行,使银行由行政性的机构变成面对市场、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现在又有理论提出进行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外资参股、私人参股、上市、发展私人银行等办法。在内部经营机制上,大力推进面向市场的改革,采取了对内压缩费用,如在组织上削减机构和人员,在分配上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外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对市场的研究,推行客户经理制,进行市场营销等措施,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国内银行业,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成立的股份制银行,目前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激励约束机制和业务流程基本上大同小异,各种内部资源的配置仍是以行政机制为主,资源配置的效率仍然低下,交易费用仍然很高。例如,国内股份制银行虽然通过上市、抢摊设点、开发新产品等手段获得了不少市场份额,但是却不同程度出现了股份制银行“工农中建化”的现象,即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股份制银行中一样出现。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赢利状况呈下降趋势,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如不良资产比例升高,赢利水平降低,筹资能力弱等。90家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的危机程度比国有商业银行都大,资产质量很差,不良贷款占比达60%。地方商业银行更加脆弱,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亏损严重,甚至出现挤兑。有人解释说,这些股份制银行的经理和员工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过去的,自然带去不少在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习惯。以前把国企的弊端归结为产权不明,现在股份制银行产权明晰,按理应出现经济学家关于股份制论述的各种优越性,但在现实中仍然出现了各种弊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讲上述事实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银行这个产业,中国银行业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尝试各种改革,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是中国银行业如此,西方资本主义银行业同样面临各种问题,日本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破产倒闭;欧美的银行并购活动此起彼伏以及今日南美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全球金融业的压力都是巨大的,所以,金融变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没有最后的赢家。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金融创新活动有着广阔的舞台,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形势和问题,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成功地应对这个时代。

(二) 银行目前内部资源行政化配置的实证分析

银行内部资源行政化配置是指银行的资产、负债、人员、客户、机构等内部资源主要以行政手段,没有或较少的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来进行配置的情况。行政化配置内部资源有如下典型表现,这些表现综合起来,形成国内银行过高的交易成本,过高的交易成本又导致银行业目前糟糕的状况。 内部人控制。

国有银行的所有者是国家,经营者的报酬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就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各级分行和支行员工的工资基本上是固定的,他们努力与否与工资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他们倾向于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选择不努力。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趋势导致内部人控制的发生,如设立“小金库”,费用超支,政府干预甚至贪污****等现象。信贷员对放贷款工作不是基于工资的增加,而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对企业的资信及还款能力由于没有切身的利害在里面,所以不会尽心去评估,贷后也没有劲头去进行跟踪管理。银行经理发放贷款是1千万还是1个亿,挣10万还是100万,与他们个人收入全无关系,亏损与他们也无损失,经营者报酬与银行的赢利没有挂钩,所以他们也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抓好经营。相反,配置资源的权力在他们手中容易成为寻租活动的重要手段,谁出的好处多,与谁关系好,谁的权力大,倾向于给谁钱。在内部如普通员工的岗位安排,中层干部的提拔任用,临时用工的进出,工程的承包,设备的购置等等的资源配置过程中靠行政手段和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是普遍的倾向。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开的,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员工并不全是股东,但是他们却能为公司的利益而努力,不是个人财产制度的激励,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了一套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一种杠杆,使经理人员和员工在努力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企业(所有者)目标。在西方成功企业中,所有者也是缺位的,但是他们的利益从来没有缺位,因为他们利用一种机制把自身利益与经营者利益联系在一起。

2、 资本品和费用博弈

无论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最高大的建筑物都是银行大楼,银行真的需要这样的大楼吗?不尽然,这正是资本品博弈的结果。博弈,简单讲,就是相互争夺没有产权边界的资源。你建办公楼,我也建,你买高级轿车,我也买,地区之间互相攀比。在费用开支上,出差尽可能的住好旅馆,就餐尽可能的吃好菜喝好酒。部室之间,你配电脑,我也争取配,形成了对资源的无限争夺,导致资本品刚性增长和费用最大化倾向。虽然这些资本品不属于个人,但可以给他们带来优越和舒适。行政化的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使经营者行为不受市场价值信号的影响,投资行为和费用开支背离成本效益导向。在资源配置上不遵守投入——产出机制,使经营者行为失去约束,只追求投入,投入对他们有激励,而产出对他们没有约束,所以失去了追求有效产出的动力和压力。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按照成本效益导向,经营行为受到投入——产出机制的约束,经营者投入如果没有相应的产出,则会影响经营者自身的报酬,这种规则一旦形成,则会很好的控制“博弈”行为。

3、 外部性

外部性也称外在性,指企业的经济行为无补偿地作用于外界。银行的外部性表现为银行为外界提供了大量的得不到补偿的福利,国有银行几十年来为社会提供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然而今天却背负巨大的不良资产和呆坏帐损失,社会无偿的得到银行的福利,而银行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银行业巨大的外部性与银行内部资源的行政化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考察一下这些不良资产和呆坏帐损失的成因可以找到答案。再有银行提供的许多免费服务,目前银行中间业务的大部分不收费或者收费很低,不能补偿成本,与其承担的风险也及不相称。如银行承兑汇票只有万分之五的手续费。近年来银行用大量投资来发展科技,几乎从来不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不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结果不仅限制了相关业务的发展,而且费用空前提高,极大地影响了效益。外部性是行政化配置资源的典型表现之一。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规则,要求开办的各项业务能够经得起经济效益的核算,决不能干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4、 高昂的监督成本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