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10-11
本文讲述了关于新形势下我国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摘 要]本文在我国银行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市场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电子化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紧密结合金融运行实践,分析了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及新问题;对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强化银行自我约束功能,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金融稽核 内部控制 金融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自我约束的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建立内部控制是银行业安全、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规范银行业机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作用。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情况
在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金融风险日渐暴露的新形势下,银行业内部控制建设却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其一,内控机制缺乏系统性,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基础和保证。内控机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银行业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稳健发展的关键。作为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还残存着计划体制下的弊端。过去那种规模管理、外部强制仍有影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把发展业务拓展市场与加强内部控制对立起来,将内控机制与经营管理相分离,致使银行业内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主要表现为:决策管理方面。银行业机构有的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机制,有的虽已建立决策管理机制,但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人事管理机制方面。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银行业机构缺乏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复合人才,内部各层次人员使用中的异地交流、岗位轮换、离职审查措施不落实。职责分离机制方面。有的银行业机构没有把业务活动的核准、记录、经办做到相互独立,不能做到完全分离的也没有通过其他适当的控制程序来弥补。上述问题反映出银行业内控机制严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必然对银行业活动本身风险不能进行分析和控制,不能对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监督,不能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
其二,内控执行机制缺乏科学性,使内部控制失去了正确的方法和手段。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刚刚起步,时间不长,目前在内控执行体系上仍沿袭着旧体制下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与发展的金融形势不相适应,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 会计系统方面。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行为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各金融机构使用的会计科目有所不同,开户单位的帐号编制各行一套,有的滥用会计科目;现行联行往来存在依赖他人,自身无体系的弊端;会计分析缺乏对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务动态进行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和研究。2 控制程序系统方面。一些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有的业务主办即兼会计又兼其他部门的业务经办;一些凭证的设计不够科学,使用不尽规范;业务的独立检查制度有待建立健全,没有对每项业务包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价。3 信息管理系统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信息反馈系统,形成科学的信息网络,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资料;对计算机处理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维修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控。综上所述,主要弊端是内控执行体系缺乏科学性,直接影响了银行业安全运行,妨碍了银行业对未来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作出科学的定量规划,极易造成内控程序的混乱,给业务经营带来风险隐患。
其三,内控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使内部控制失去了监督和评价。内控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着综合性再监督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把银行业机构所有员工在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中的活动都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既防患于未然,又及时纠正偏差,消除或降低风险。但是,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银行业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措施不健全,银行业长期接受行政指令,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内控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监督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产生了一些弊端,具体表现为:1 内控监督机构方面。有些银行业机构至今尚未设立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却不能直接对法人或决策管理组织负责,而受被监督人员和部门的辖制。现有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配备足够的、称职的内审人员。2 监督检查方面。稽核审计方法陈旧、手段落后,方法上仍以现场检查为主,非现场稽核缺乏科学的监督指标体系;手段上仍依靠手工操作,没有应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进行监督反馈,计算机在审计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银行业电子化监督程度不高,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3 评审方面。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中程度测试法和效果评估法没有得到较好应用,不能对银行业机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和定量分析,而脱离银行业机构的营运状况孤立片面地下结论。总之,由于内控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所以,监督作用无法发挥,使自我约束、自我监控的内部控制机制实施效果不佳,致使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加强银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银行业内控制度体系,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银行业内控制度体系指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业务管理制度、营运约束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体系是银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是一种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它存在于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框架之中,覆盖着所有业务。建立内控制度要符合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监控和自我防范的原则,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使其具有运用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控制。银行业务管理制度是对整个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管理和制约的规定。业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银行业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业务管理制度涉及决策管理、贷款管理、会计管理、储蓄管理、资金风险管理、电子科技管理、金融法规等。内控制度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并因银行业机构的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但应体现出一些共同原则,如职责分明原则、相互制衡原则、权责对称原则、层次管理原则。按上述原则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所有开发的新业务都要制定内控制度,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市场规则要求的自我约束机制。如建立以具体风险评估和控制为核心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科学、有效、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的决策管理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记载和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业务活动的核准、记录、经办相互独立的职责分离制度。通过建立内控制度实现如下目标:银行业业务活动按国家政策谨慎开展,机构内部分工明确, 业务人员有明确的授权范围,会计体系科学健全,财会信息的记录准确及时,能有效地保护资产、控制债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财产安全和完整。
2. 建立营运约束制度,加强风险控制。营运约束制度是对银行业经营活动本身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制度。是内控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对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授信授权管理、岗位责任管理等。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是围绕银行业机构经营目标和方针,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而制定的管理制度。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量化监控、综合考核”的原则。操作中要实行双向控制、分清职责,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存贷款余额的比例、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和对同一借款人贷款比例的规定。以保证资产与负债之间期限和利率的对称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内部授信授权制度是一级法人通过贷款发放全过程,对客户及经办人的控制管理。为此要重点抓好上级对下级的贷款数量和对象的控制,银行业机构对不同层次的信贷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发放贷款的权力控制,要将贷款的风险分析和防范贯穿于贷款过程的始终。在执行中要坚持分级次和分段授权,制定审批程序,增强整体控制能力,防止系统失控。岗位责任制度是银行业控制业务风险的基础环节,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要求岗位独立、人员分工、职责分明。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要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通过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在业务活动中的相互制约,实现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目的。
3. 建立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人员控制。人事管理制度是对银行业从业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具体包括人员采用、职工培训、职工考核与轮换等。人事管理制度是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金融监控,防范业务操作风险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配套的优胜劣汰用人制度。认真执行合理有效的用工政策,打破大锅饭和终身制,在职工的聘用、晋升、考核、培训、报酬等方面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把思想品质好、业务技术和工作能力强的人员选拔到要害岗位。建立职工培训教育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分层次培训,开展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清政廉洁、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增强法治观念和敬业精神。建立职工考核和岗位轮换制度。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对要害岗位人员进行任期和离职审计,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撤换,同时要在本部门各岗位之间和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定期的干部、员工异地交流、强制休假和岗位轮换,从而增强干部的业务技能,杜绝隐患,防范风险。
标签:银行管理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