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ouhong
2014-03-03
中国原创动画产业模式探讨,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全球动画产业总产值为~5000亿美元,动画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的动画市场有多大呢?
一、中国动画市场运作传统模式的得失
从1926年由万氏兄弟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算起,至今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将近八十个年头。30年代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是亚洲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摄制动画片的国家。解放后,动画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像《神笔马良》、《孔雀公主》、《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以及后来的《哪吒闹海》、水墨动画《山水情》等优秀的动画作品。1983年以后,电视机开始普及,动画产业的开发也初露端倪动画生产进入一个高峰。《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舒克和贝塔》是这一时期的赢家。
这些作品都是所处时代的文化缩影,也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经典。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国产动画繁荣的景象进入了尾声。随着进口动画进入国内市场,国产动画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绝大部分的市场也被进口动画占领。在观众和创作人才双重流失的打击下,国产动画几乎陷入绝境。
我们仔细思考新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大问题:一、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生产方式影响了动画片的商业价值;二、创作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这是今天国产动画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
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生产方式使动画创作成为一个政治任务,由于长期习惯于政治任务式的创作,很少考虑作品的经济产出,致使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严重背离。早在建国初期,文化部就已经明确了“美术片要为儿童服务”,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是国产动画的一条重要原则。60年代初,国家提出“教育寓于娱乐之中”,这一指向在80年代的创作中得到了强化。强调儿童性和说教性而忽视娱乐性,极大地限制了动画片取材和表现的空间,使之渐渐与观众的实际需要疏远。娱乐性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国产动画的没落。
二、国产动画存在的问题
定位失策与美国迪斯尼定位于“欢乐制造者”相比,国产动画“铁肩担道义”的定位显然太过沉重。“欢乐制造者”的定位是对娱乐事业本质的最好概括。在这样的定位指导下,可开发的财富空间是巨大的。从服务对象说,没有地域上的限制,所有年龄段、所有职业、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是其服务的对象,充分契合了国际化发行运作的需要。国产动画“寓教于乐”和“为儿童服务”的定位极大限制了服务的对象,从而致使巨大的市场空间为美、日、韩占据。
作品质量不过关国产动画片的制作多年来一直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无法上升到艺术层面。如我前面分析的,迪斯尼的一切商业开发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讲好故事”,即努力提高作品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迪斯尼的作品属于“1拍1”型,也就是每秒由25张原画构成。这种做法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画面优美、线条流畅。而国产动画则基本上都是“拍3”、“1拍4”甚至“1拍6”的,画面十分粗糙。我们随便拿一部国产TV动画与迪斯尼作品比较,就可以发现国产动画在角色造型上并不输给迪斯尼但画面质感却差很多,过多重复的动作、大量平移的镜头、毫无特色的配音、平淡无奇的叙事结构、背景绘制粗糙空洞……从内容上说,故事情节简单陈旧和现实生活差距过大,与国外由专业作家、心理学家、史学研究者执笔的作品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产业链不完善动画产业,品牌是关键。因为国内动画产业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是亏损的,赢利只能靠衍生产品的开发,如果制作的动画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那就注定将是血本无归。所以无论是前期的制作,中期的传播,还是后期的衍生产品的开发,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现在,各个环节都有人在做,但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管理……更严重的是,环节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造成整个产业链的断裂。
人才匮乏如今,虽然各高校相继开办动画及相关专业,但我国动漫人才缺口十分惊人,年供应量不过1万人需求却在5到10万之间。人才匮乏,尤其创作型人才匮乏极大限制了产业规模的发展。
标签:动漫设计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