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科学发展观论文

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发展环保建筑论文

编辑:sx_haody

2013-12-15

【摘要】威廉希尔app 为您整理了科学发展观论文,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引导房地产业从资源消耗较大的粗放型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支柱产业转变,是房地产业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近两年来,建设部所以强调建筑节能住宅其目的就在于使房地产业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良性循环,获得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之间相互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观。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单纯追求GDP指标,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的事屡见不鲜,地方领导将青山绿水换成增长数字,自己升职了却欠下一屁股环境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的福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要真正转到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上来,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急广大人民群众之所急,想广大人民群众之所想,在发展观上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不能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同时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城市面貌,人居住房质量有所改进。但我们的经济增长长期是靠资源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处于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粗放经营式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建筑改造过程中的能耗比较高。创造单位GDP所用的能源材料,消耗的资源以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GDP大约增长了10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目前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所以我们不能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房地产建设更要大力提倡建筑节能,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的技术型增长方式转变。

二、建筑节能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必要措施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始就叫“建筑节能”;不久即改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意思是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近年来普遍称作“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在我国现在仍统称为建筑节能,但其含义应该进到第三层意思: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我国所谓节能住宅,也就是高效率、环境好、健康舒适的绿色生态居住建筑。其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节能;二是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相对节能。从这两个根本点出发,节能建筑就必须遵循气候条件和节能的基本要求,设计出低能耗的建筑。节能住宅有许多优点。一是自重相对较轻,只相当于砖混结构的53%-60%的重量;二是抗震性能好,相当于砖混结构的1.68-2.5倍;三是保温隔热性能好,比平常的粘土砖提高3倍左右;四是施工期较短,只有传统建筑施工期的1/4-1/3;五是工程造价更低,与砖混结构建筑相比可节约7%-10%;六是平均使用面积较大,通常能提高10%.近年来我国建筑规模迅速扩大,现在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比所有发达国家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总和还要多,预计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686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亿平方米,房屋大约100年左右的使用期内,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能耗,如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电等。

如果浪费能源的房屋建筑越多,遗留下来的能源消耗负担就越沉重。从目前我国建筑耗能看有400多亿平方米城乡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的数量巨大的房屋建筑中95%以上还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和地理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3倍左右。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每年约增加900万人,住房面积每人平均增加1.3-1.5平方米,民用住宅品种增多,建筑能耗将越来越增加,建筑能耗将从27.6%快速上升到33%以上,所以建筑节能问题迫在眉睫。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住宅建设资源消耗量较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特别要大力提倡建筑节能。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既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提高市民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