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国际政治论文

反分裂法勾勒台海新局探究

编辑:sx_houhong

2014-05-04

反分裂法勾勒台海新局,个世纪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充斥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声音:一个沉稳理智地喊“保持接触”;一个喧嚣杂乱地叫“遏制中国”。

每当出现地区紧张局势,美国总会习惯性地说:“派一艘航空母舰过去。”近些年,它们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亚太。图为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

半个世纪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充斥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声音:一个沉稳理智地喊“保持接触”;一个喧嚣杂乱地叫“遏制中国”。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两个声音逐渐合流形成了第三个声音———“接触+扼制”。这一声音或许是“理性”的,但却充满城府和权谋:

目前中国处于非敌非友、可敌可友的不确定状态,未来两国间合作与冲突并存、危机与转机相伴,因此美国新的对华政策既不单纯接触也不能单纯扼制,而采取明里接触和暗里扼制的双重手法,胡萝卜和大棒并举。

这种声音目前已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在白纸黑字的兰德报告里,在字斟句酌的美日涉台声明中,在令人刺耳的白宫对反分裂法的臆测中……第三个声音日渐高调,而在这样的声音中,台湾的身影也越发清晰。

台湾关注美国脸色

快速发展的中国必须尽可能防止因台湾问题被迫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作出选择。《反分裂国家法》,或许是中国的未雨绸缪。它力图通过压缩渐进式“台独”的空间,扩展两岸交流的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

的确,由于这部法律清晰界定了对台政策的底线,因此也势必激起岛内“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民进党会选在在《反分裂国家法》出台近两周后,才发动游行?这显然并不利于民进党在第一时间煽动民众,因为两周时间足以让许多台湾人对《反分裂国家法》冰释误解和回归理性。

原来,民进党高层认为必须用一段时间来观察国际社会特别是美日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从而决定陈水扁是否全程参加游行,以及陈水扁的演讲内容,以免弄巧成拙再被国际社会视为“麻烦制造者”。

最为“台独”势力看重的当然是美国。因此,陈水扁决定等到3月21日赖斯访华结束之后再明确下一步的动作,台当局最关切的是美国总统布什、国务卿赖斯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这三人的言行将成为美国对台政策的风向标。

于是,从3月上旬开始,大批台湾驻美记者就已经开始“围剿”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因为拉氏素来直率,少用圆熟的外交语言,并且被视为对华强硬派。他早在2001年接掌国防部长之始就宣称: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