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ouhong
2014-05-16
乾隆的两道训谕看雍和宫的历史地位,加强清中央政府与蒙藏地方的政治联系,又可作为文化纽带,加强汉、蒙、藏、满等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藩院直属的重要的皇家寺院之一。该寺在内地蒙藏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历史上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并设有“金本巴瓶”而闻名,是内地蒙藏佛教的宗教中心和管理中心。雍和宫是目前北京保存最为完整、佛事活动完备、宗教文化独特、有僧人驻锡的蒙藏佛教宗教活动场所,尤其在当今蒙古佛教诸寺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影响。
雍和宫的旧址原是明代内宫监的官房,清定都北京后将其改为内务府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皇四子胤稹在此修建府邸,因当时胤稹为贝勒,故称“稹贝勒府”或“四爷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稹被封为“和硕雍亲王”,稹贝勒府成为“雍亲王府”。康熙五十年(17l1)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便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胤稹后来继康熙之后登基,即雍正皇帝。雍正二年(1724)雍亲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皇帝继位后,为给其父雍正皇帝祈求冥福,于乾隆九年(1744)命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
正是由于雍和宫的特殊历史身份和地位,它一改建成佛教寺院即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在行政管理还是宗教事务的管理方面,都体现出了不同于内地一般蒙藏佛教寺院的优越地位。
在行政管理上,雍和宫直属清廷管辖,由皇帝选派宗室王公担任“领雍和宫事务大臣”管理雍和宫事务,具体事务则由理藩院兼管及办理。如遇领雍和宫事务大臣缺出,则由理藩院尚书、左右侍郎联衔开从乾隆的两道训谕看雍和宫的历史地位·97·4、乾隆提出,因雍和宫已成为皇室供奉三宝的家庙,可将紫禁城内皇家祀神的场所宁寿宫用作他称太上皇后颐养天年之地,并设想大清江山若亿万年永固,其继位子孙若也能享国日久、寿至百年,则仍作太上皇居此,“祥衍无疆”、“尽美尽善”。
5、乾隆着重强调,雍和宫作为供奉三宝的场所永不更改。因此,特颁训谕,并令缮录两道,一交尚书房,一交内阁存记,告诫子孙“知所宪章”,“用垂法守”。
在颁此训谕的同年十月二十二日,乾隆皇帝阅读到《清世宗实录》中雍正皇帝关于雍和宫方面的谕旨,深有感触,遂当即再颁训谕:前因雍和宫为皇考世宗宪皇帝潜邸,乾隆初年鄂尔泰曾请赏给和亲王居住,殊属非是,朕未之允,业经降旨交尚书房、内阁存记。本日恭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二年,礼部奏:请将皇考潜邸升为宫殿,交工部会同内务府敬谨营造,翰林院撰拟嘉名,当蒙降旨允从。敬维皇考之意,亦以潜邸旧地,应升为宫殿,俾为万世景仰,以肃观瞻。朕前降之旨,适与圣意相合。夫以发祥肇迹之区,自应洁蠲祗肃,况已升为宫殿,若复令分藩列邸者居此,降为王府,有是理乎?鄂尔泰在雍正年间即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迨恭纂实录时,伊复充总裁官。皇考谕旨,鄂尔泰宁末之知,乃复为此奏,其意不在见好于和亲王,乃在得时誉耳。大臣居心,岂宜若是?现在鄂尔泰子孙式微,不能克家,未必不由于此。是雍和宫必当改为佛宇,断不可作为王府。将来我子孙内有由藩邸绍承大统者,并应永远钦承,用昭法守。此旨亦著缮录二道,分交尚书房、内阁同前旨一并存记。①乾隆在此款训谕中首先强调前款训谕的重要性,并再次指出鄂尔泰奏请将雍和宫赐给和亲王之举是十分错误的行为。提及因恭阅《世宗实录》发现,早在雍正二年(1724)礼部即奏请“将皇考潜邸升为宫殿”,交工部会同内务府营造,翰林院撰拟了“雍和宫”之名,雍正皇帝降旨允从。乾隆认为自己前款训谕的旨意恰与其父皇“以潜邸旧地,应升为宫殿,俾为万世景仰,以肃观瞻”的圣意相合。乾隆再次重申,父皇发祥腾达之地,理应清净庄严,且已升为宫殿,若令藩王列邸居住,降为王府,没有这样的道理。
标签:古代文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