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3-12-17
广大朋友们,关于“对抗政治视角下的美国宗教非政府组织”是由威廉希尔app 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在“全球宗教复兴” 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宗教非政府组织及宗教人权倡议网络纷纷对国际关系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它们通常不具有暴力性,但其影响范围更大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尤其是一些宗教和人权团体发起的集体行动可以被视为“对抗政治”的一种形式。从对抗政治的视角来探究宗教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架构,本文选取美国宗教人权这一议题领域的典型案例“倡议国际”,从“宗教性跨国对抗”的视角来解释这一类型的组织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影响。
一、何为“宗教性跨国对抗”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由此发展出有别于常规制度、正式政治的独特政治形态——对抗政治。 “对抗政治”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术语,无论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还是倡议网络等,都被作为对抗政治的一种加以研究,且已具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诸多的理论认为,这一政治形态对其国内政治的民主和治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尽管有许多课题涉及此类形式的国际政治行为,但由于在术语上的宽泛选择以及分析层次上的不同,“对抗政治”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特别是理论层面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许多国际关系研究者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待跨国倡议网络和跨国社会运动,而政治社会学者更为关心的主题是“民主化”、“民族主义浪潮”等一些带有明显政治学色彩的命题。这类有意无意忽视宗教因素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理论的“通病”。事实上宗教从来没有在对抗政治中缺席,无论是宗教性还是非宗教性,诸如波兰的“团结工会”是以波兰最具合法性且最为强有力的机构——天主教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又成功地利用了天主教会这一巨大的文化势力进行其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随着宗教在国际关系中的“回归”,“宗教性跨国对抗”也成为有待从新的视角加以研究的议题。
目前学界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主要有三大范式:多元主义、跨国主义和集体行动。需要说明的是,三大研究范式都来源于西方学者,因此难免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尤其在集体行动范式中,往往以社会运动推动“民主化”为最主流的研究议题,研究范围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被冠以“对抗政治”的集体行动就是其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塔罗和蒂利在使用“对抗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一词时,是针对定义较为宽泛的社会集体行动,就这类行动的基本性质即“对抗性”来进行政治社会学的阐释。一方面,它超越了社会运动和倡议网络理论,换了一个视角对集体行动进行新的归类和理论整合;另一方面,它也继承了相当多的以往研究成果、观点。鉴于西方学者无论是从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哪个范式入手,所选取的案例多半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往往给予较为正面的评价,而“抗争”或是“斗争”这一译法在汉语语境中又具有偏褒义的含义,从而使得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有所欠缺。因此,本文使用“对抗政治”主要出于对这类集体行动的客观描述性,并不认为发起“对抗”的一方必定代表着公正或是道德上的优势。
标签:政治外交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