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着眼“十二五”,高度关注北京人口问题

编辑:sx_changxl

2013-11-13

【摘要】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你提供人口问题论文:着眼“十二五”,高度关注北京人口问题,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6月15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迎来第一轮入户调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次人口普查工作,一共调动了10万名普查员深入到6600多个普查区,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完成对每一户居民的摸底调查。据悉,本次人口普查,北京的工作重点在于摸清人户分离等状况,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人口问题已经上升为北京发展的战略性课题,它关系到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北京十二五规划。只有摸清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有据可循,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人与经济、社会和谐、全面、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北京人口总量快速膨胀 结构问题日益凸现

最近,北京市有关部门公布了2009年末全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最新数据——1972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246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726万人。据预测,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将达到2300万人,2020年将突破2500万人,远远超过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

北京的人口问题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结构。据统计,2009年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比例超过18%,预计到2020年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29%,老龄化呈现加速增长趋势;高端人才及领军型人才缺乏,企业对高级人才需求还远不能得到满足;城市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是拓展区的16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64倍。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并存,从而加剧了首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

从人口学的角度看,过去的规划过于强调人口规模控制,没有考虑北京1800万人口应该是怎样的结构,北京需要什么年龄的人?从事什么产业的人?不同区域间怎么布局?

当前,北京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县、部门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均衡。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层面,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及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和服务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据了解,北京老旧城区现有人口160多万,面积63.8平方公里,人口压力很大。老旧城区内低收入人群密集,居民居住与生活水平存在很多困难,改善老旧城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消除安全隐患、保护老旧城区文化氛围需要通过人口转移重新配置。

现有人才结构与首都城市发展的定位也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届时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将在首都自主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而北京也将成为世界创新型人才聚集和产生的高地。但是,目前北京市人才结构总体上与首都建设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尚有较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流动人口是北京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十一五”前四年,北京市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与“十五”期间相比,加速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增加超过60万人。

分析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其中出生自然增长速度是平稳的,近4年累计出生48.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2.5;户籍进京等机械迁移增长也基本可控,每年增加16万人左右。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来自流动人口,4年来流动人口增量逐年加大,共增加151.8万人,年均增长37.9万人。如果将驻京部队、在社会上散居未登记的和短期来京探亲、旅游、就医的流动人口估算在内,北京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超过1000万,占人口总数的1/2多。

从流动人口登记情况看,登记状态为已就业的占57.4%,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及居民服务等行业,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05万人,占就业总数的69.7%。值得关注的是,与上海、深圳相比,这两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就业比例比北京高,大部分流动人口参与经济发展,北京则有更多的非就业人口,如学龄儿童、养老一族;在产业方面,上海流动人口的技能水平也要高于北京。

从流动人口的居住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这两个功能区的流动人口占登记总数的88%。流动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有726.4万人,占95.1%;居住五年以上的有123.2万人,占16.1%,举家迁移的比例逐年提高,达到41.2%。据市相关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至2009年全市成交的商品住宅中,外埠个人购买的26.6万套,占总量的32.3%。

研究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例结构可以发现,北京市流动人口占25%比较合适,而现在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1978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仅有21万,而2009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已达726万,占常住人口的36.8%。如此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对首都人口规划和人口服务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样的问题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集中影响,由此引发的教育、就业、交通等问题可能在“十二五”期间产生“井喷”现象。

人口增长数量考验北京资源承载底线

北京能够承载的人口数是多少?20年前这个问题就被讨论过。当时有人说是800万,有人说是1000万,直到200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其中明确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据了解,这一数据是依据200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456万,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三种方法测算出来的。

然而,现实的人口数量增长竟然比计划提前了IO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最新披露2009年北京人口总数1972万人,已经超过1800万以内的“宜居”目标。作为一个资源稀缺型城市,北京目前的人口已经接近各种资源的承载极限,主要表现在:

其一,北京作为资源输入型的特大城市,自然资源匮乏,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据测算,非农业人口每增加10万人,每年将增加14.21万吨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和23.46万吨的间接生活能源消费。从用水方面看,生活用水不断上升,占用水总量的44%,人口增加是生活用水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缺水的难题。

其二,人口规模膨胀也使环境质量下降。最新的生态质量评价显示,2009年北京市各区县生态质量等级均属一般。生活垃圾日产生量1.83万吨,设施总设计日处理能力1.27万吨,实际日处理1.74万吨,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导致垃圾填埋场服务周期缩短,平均剩余 服务期限仅为4年左右。在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北京市排名倒数第六位。

其三,由于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危及到了社会的稳定运行。据统计,北京市每增加1人,每日交通出行量将增加2.64次,目前六环路以内地区日出行总量已达3500多万人次,交通压力日益加大。此外,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余人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北京的教育资源面临巨大压力。

人口发展态势引发深层次经济社会问题

当前,首都既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于人口问题的矛盾凸显期。人口变化不仅影响着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关系到首都社会安全以及长治久安。

其一,单中心功能分区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分散的产业布局,导致区域内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平衡。长期以来北京实行的是单中心功能分区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分散的产业布局结构,因此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形成,卫星城与中心区人口规模差距日益悬殊,郊区城市化受阻,城市群、城市圈尚未形成,卫星城难以发挥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作用。此外,如此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导致了人口昼夜间的“钟摆式”移动,造成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生活质量提升速度缓慢,而且还因人口的高度集中而迫使中心旧城区的文化、风貌保护陷入尴尬境地。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