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民族的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中国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关于周恩来的人生哲学浅谈
〔论文关键词〕 周恩来;人生哲学;公仆意识;自我牺牲精神
〔论文摘要〕 周恩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腾飞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奋斗了一生,而且以自己的宽阔胸怀、谦逊品格、尽忠尽孝、至情至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两袖清风、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构筑起一座巍峨的道德丰碑。
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著名诗人郭沫若写了一首悼诗:“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忠诚与日月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周恩来之所以“天不能死地难埋”,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不仅在于他的“丰功垂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在于他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在中国人民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探讨周恩来的人生哲学,对于共产党人确立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立志高远,求新求真
早在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自己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1〕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周恩来看来,青年人立志“当计其大舍其细”。所谓“计其大”,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服务社会,而“舍其细”就是抛弃个人私利,不要去追求金钱地位和高官厚禄。而周恩来的志向则是挽救苦难深重的祖国,使中华民族走上振兴之途,中国人民趋于幸福安康之境。
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大多数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是因为目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而拔剑而起,走上革命道路的。从爱国到革命,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人生道路。周恩来也不例外。他最初的爱国思想是在东北求学期间产生的。从淮安到沈阳,是周恩来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不仅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2〕而且开阔了视野,他开始阅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思想。1917年8月,周恩来在赴日留学前来到沈阳,给同学郭思宁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3〕
确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之后,关键是如何去实现它?周恩来认为: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做到“求真、重行、勤学、求新”。
“求真”就是探索和追求真理。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年轻的周恩来决心上下求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周恩来的强烈兴趣,他想研究其中的奥秘,因而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他写下了那首豪情万丈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4〕在日本,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阅读了《新青年》和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犹如“一线穿云而出的阳光”,使年轻的周恩来有豁然开朗之感。他想通过了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用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欧洲,他用半年多的时间对各种思潮进行反复“推求比较”,终于在1921年秋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一旦确定自己的信仰,周恩来则矢志不移地为之奋斗,“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5〕。周恩来信守自己的诺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险恶,斗争形势多么错综复杂,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6〕。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仍然对邓颖超说:“我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7〕
“重行”就是将理想付诸实施。周恩来说,“我平生最烦恧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8〕,不去脚踏实地的做,不去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再美好的理想也是空中楼阁。因此,一旦看准的事情、认准的目标,就要“拼命去做,不计利害”,而且要有恒心,“不能因为有折磨便灰心,也不能因为有小小的成功便满足”〔9〕。在周恩来看来,只要志向坚定,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将理想变为现实。
“勤学”就是勤于学习和思考。知识学问既是理想的翅膀,又是实现理想的工具,不学无术,即使有报国的热情,也是不能救国救民、服务社会的。周恩来认为:“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而学好知识,前提在于勤奋,一生之计在于勤。“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尤其在青年时代更要勤奋,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勤于思考。周恩来反对在读书时囫囵吞枣,认为那样不仅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且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求新”就是弃旧图新,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曾在“新中会”发表过一篇演讲,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衰弱落后,原因在于不能图新;而西方文明之所以发达,原因在于互相竞争,“一天比一天新”。他希望“诸同志人人心中存着这个‘新’字,中国才有望呢”〔10〕。他给自己提出了“三新”方针:“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11〕在“求新”的思想驱动下,年轻的周恩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肩负起“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
二、谦逊淡泊,忍辱负重
周恩来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却从不居功自傲。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总是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毛泽东,从来不提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谦逊品格和崇高风范。1951年9月,京、津两地举行高等学校教师座谈会,邀请周恩来作报告,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12〕。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周恩来再次指出:“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13〕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由于周恩来的卓越才能,他在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层工作了近五十年,而且不是没有机会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总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自己的工作目的。不仅如此,他总是甘当人梯,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他有意把瞿秋白推向前台,担任临时中央负责人,而自己则退居幕后,担任助手。在遵义会议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职务后,虽然他被党内委托为最高军事指挥的最后决策者,但为了发挥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仍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位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周恩来更是心悦诚服地服从毛泽东的领导,处处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权威,突出毛泽东的形象。他不摆资格,不计名利,服从中央的工作安排,协助毛泽东做好内政外交工作。他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工作,却谦虚地说自己“做的事实在太少了”。每当人们谈到他的功绩时,周恩来总是岔开话题,说自己是在毛主席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
三、尽忠尽孝,至情至义
下一篇:浅谈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