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校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厌学原因的心理分析

2013-01-17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高校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厌学原因的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厌学的一般性心理成因

( 一) 扩招与资源的矛盾:大学生厌学的主要成因

尽管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早已成为共识,但扩招后,这种理念更多的成为空谈,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导致教师无法与学生作更深入的交流,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情绪和课堂效果。以目前被普遍看好的讨论式教学而言,在多达二三百人的教室里成功地进行讨论式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单一的讲授方式也就成为多数普通教师避免杂货市场尴尬局面的明智选择。缺少教师的足够引导,学生又良莠不齐,“差生”的厌学心理极易影响“好生”形成不良学风。而多数高校的“宽进宽出”,就业市场的“唯亲录入”又为厌学主义打开大门。虽然各大高校在扩招后纷纷提出“宽进严出”的口号以提高学校声誉,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二)教育体制的弊端: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应试性的高考制度以及专业选择的“不自由”等教育体制弊端也导致了大学生的厌学。“一些大学生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好,而由家长或学校包办填志愿。有调查显示,学生自初中开始,学习的原动力来自家长的占三分之二多,家长急于让孩子弥补自己没上过大学的遗憾,这就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便有能力也不愿好好学。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达40%”。学非所爱和现实就业压力下导致的“做非所学”,引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痛苦和困惑。而学分制的流于形式,不仅没让出色的学生提前毕业,还增加了课程压力,挤占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科研的时间。另外,考试制度死板,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临时抱佛脚便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最佳选择”。

(三)网络信息的冲击:大学生厌学的外在原因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光盘视频、新闻广播、手机网络等媒体迅速而快捷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信息,信息来源渠道的拓宽,信息时间成本的缩减,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也使其不愿意耽误时间在自己不感兴趣或已经了解的信息上,显然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这种信息快餐。

二、大学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心理成因

(一)对改革的困惑使大学生产生马克思主义怀疑论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挫折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不仅认为西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说明了西方学说的完全正确性,认为苏东的巨变是马克思主义破产的结果,而且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满困惑,由此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部分,而只是简单的把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看作一种政治任务,认为里面的知识除了考试之外根本用不上,马克思主义怀疑论甚嚣尘上。

(二)升学就业的偏好使大学生偏离马克思经典著作

目前,虽然在各大高校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并且政治理论也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但两者都可以在考前突击式恶补的情况下相对轻松地通过考试。即使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中,也没有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足够重视。以经济学为例,现在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西方经济学是专业核心课程,而《资本论》原著选读类课程则降到选修课之列。而在经济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考核中,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又是压倒性的。这样,大学师生重视西方经济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避免。而且,马克思经典著作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论、人生观和思想境界,而不是任何的物质资料和操作技能,较其他课程而言,没有明显的近期效果和经济效益,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用主义需要。

(三)重复式教育和僵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复式教育使学生丧失兴趣。目前,从中学到大学都开设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学生听课没有新鲜感。而且“俗话说,理论是灰色的。政治课也由于其本身的理论性而不可避免地给学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受,”以《资本论》为例,由于其侧重于抽象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且篇幅长,思想深,研究难度很大,需要具备相当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才能胜任此工作。然而,囿于各种限制,目前能够或者愿意讲授《资本论》原著选读类课程的教师很少。一方不愿意教,一方不愿意学的尴尬局面造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改变大学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心理的对策思路

曾有老师指出,“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厌学心理的出现其实是多系统出问题的结果,改变大学生厌学马克思经典著作心理的对策思路既在课堂内又在课堂外,需要文化、经济、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革新等多方面的保障。

(一)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是大学生向学的文化保障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的盛行,使大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付出少、收效快的行业。李芳教授对当代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显示,有22.2%的大学生崇拜文体明星,这个比例和崇拜学术领域专家占受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基本持平。在父母和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侵蚀下,大学生甚至把繁重的“社交训练”作为主业。“有心理专家指出,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家长承担的责任比老师多。如果家长参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减少75%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所以,不扭转家庭和社会的风气,而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责任简单地推给学校和老师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也很难达到目的。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才可能使高校的教育效果更好地显现。

(二)高效的就业市场是大学生向学的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