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

2013-01-16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 Seligman),于20 世纪90 年代末发起的一场心理学研究新运动。相对传统注重人类心理问题与修复研究的心理学研究形态而言,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积极品质的关注,以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宗旨,无疑更符合人类普遍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诉求,因此,迅速受到世界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关注,为各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及解读

积极心理学关注普通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培养普通人的积极人格为己任,倡导研究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开放的能够自我决定的系统,都具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与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都可通过积极力量的挖掘与培养来发展个体的积极品质,完善个体的积极人格,并主张从三个层面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

( 一) 主观层面———强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从主观层面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包括人类的满意感、成就感、福乐感、愉快感、幸福感、乐观感、期待感等等,强调人对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具有积极的心态,形成积极的人生体验。具有积极主观体验的人会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 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茁壮成长,如“挫折使强者更强”恰恰说明了强者是用积极的心态与体验来对待生活;而“挫折使庸者更庸”只是庸者用消极的心态与体验来认识人生。

( 二) 个体层面———崇尚“乐观型”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从个体层面研究积极人格,提出了“解释风格”的人格新概念,并把人格分为“乐观型”与“悲观型”两类解释风格人格,强调积极人格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人的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例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时,具有“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就会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成绩以及自己将来的人生,甚至外人的看法,如“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 “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人都要死的”; “学习好与学习不好没什么区别,其实不见得学习成绩好以后生活就好过”; “学习太累会短命的”。

( 三) 集体层面———推举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从集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因此,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联系紧密,主旨分明,围绕人类积极人格的培养为主线建构其理论框架,突出培养人类积极人格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人类社会积极组织系统的营造是为积极人格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个体积极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个体积极的内在与外在动机是积极人格发展的心理动力。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积极环境来激发积极动机、营造积极体验,通过积极体验来形成积极人格的理论导向脉络。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分析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积极品质的提高,强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它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拥有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培养他们积极人格的课程要素,围绕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来建构课程各要素的联系。

事实上,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已形成了面向全体,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趋势。但反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起点,却缘于学生频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上心理学长期侧重问题及问题解决的主流研究形态等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终没能跳出“问题预防”模式,忙于消减、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与品质,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积极心理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错位。

( 一) 课程目标错位———定位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肩负着多重使命,不但要从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而且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治疗,更要着眼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与泛化,然而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与减少心理疾病,从消极的角度入手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普遍强调课程通过预防、适应、克服心理问题的功能来使学生被动地应对生活,未能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发现学生心理中的“闪光面”来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积极心理品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予以迁移与应用,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挫折。

( 二) 课程内容错位———聚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