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2013-01-16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自2006年武汉体育学院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以来的4 年间,中国运动心理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总结回顾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我们的事业继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告尝试从“学术”发展与“事业”发展这两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承的方面对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景综述。

1 学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本部分主要从“研究发展”、“应用发展”和“理论发展”3 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运动心理学在学术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回顾。

1.1 研究领域发展:新方法,新对象,新领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科学研究往往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研究者或出于实践应用的需要,或出于理论探索的兴趣而进行的众多创新性研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集体学术选择与学术成就。近年来,随着全国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残疾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包括运动心理学在内的体育科学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在这一大背景下,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丰富,领域之广阔,可称得上是“不拘一格,繁花似锦”。笔者无法对这些研究做全面综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管窥之见。

1.1.1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

作为一门以应用性学科,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需要不断从母学科心理学、体育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这一过程反映了应用学科紧跟母学科发展前沿的不断努力。事实上,体育运动这一人类行为的特殊领域,也为心理学新理论,新方法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近年来,受到母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及研究人员素质和研究条件的不断提升,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1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受到重视一方面,以梁承谋等人为代表,对体育运动,特别是高水平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信息加工过程,使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进行研究,是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突出发展方向。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认知研究,这类研究更注重实验室或现场条件下的,良好设计与控制的认知实验范式。

在研究内容上,注重思维决策、情绪等高级心理现象,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借助这一研究范式对经典运动心理训练方法效果机制进行研究,如黄志剑等人结合认知——情绪有关理论,从加工途径和加强机制角度比较视觉表象训练与自我谈话等常用心理训练方法对情绪改变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从α波等指标可知,视觉表象方法在情绪放松维度上的即时效果优于自我谈话,而在延时效果上则恰恰相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在这一研究范式下研究和解决高水平竞技运动中运动员在技、战术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梁承谋等人相继在手球、羽毛球、乒乓球、击剑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开展了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的系列实验,对上述思辨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思维的4 个特征,即加工智源狭窄、不可能逻辑推理、不可能表象加工和必须快速决策。程勇民等人运用图像定格技术,开发定量指标来评价羽毛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能力。使用VB 语言和无线触键设备研发了“羽毛球运动员战术意识测评和多媒体训练系统”软件。实验结果显示,测试数据能较好地反应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战术意识和专项跑动能力两项指标均具有较好的运动等级鉴别力。该成果在国家羽毛球队2008 年奥运会备战工作中得到了应用。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方法与手段如EEG,ERP等技术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内也得到了应用[7,8]。如冯琰、周成林等人以名江苏省花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 采用专家一新手研究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记录技术等方法, 对高水平花剑运动员的时间感优势特征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花剑运动员时间知觉过程既经济又有效,其复制短时距的运动准备过程短、控制加工启动早、投入的注意资源少、控制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高。其时间感优势的可能机制为特定脑区诱发的脑神经活动水平较低、诱发产生的时间较早。而且,花剑运动员的时间感知能力存在一定“低估”倾向, 前顺叶处存在显著的大脑右半球优势效应。

1.1.1.2质性研究范式逐渐被接受

与严格控制条件的认知——实验范式相对应,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质性研究范式的应用与发展同样值得重视。姒刚彦等人以高水平竞技体育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进行了系列研究,无论从质性研究的方法、手段,还是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报告形式都取得了一定突破。这一研究范式目前更多地与高水平运动员相结合,如姒刚彦等人以个案研究范式描述了对一名奥运选手在奥运会前一年中进行的心理干预,以改变其“低挫折容忍度”的过程。以及评价这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与心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干预的效果。该研究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各种评估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主要的评估方法包括采用目标获得评价表进行的运动员自我评估和教练员评估,运动员、教练员及搭档的“阶段性总结”评价,以及对运动员比赛行为的录像资料分析。通过各种评估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该干预方法在改变运动员的问题行为方面是有效的。又如李京诚,刘淑慧等人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射击队运动员为对象,以运动心理咨询理论为依据,针对错误的比赛心理定向、消极思维和自我怀疑等问题展开心理咨询,实施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采用文本分析和语义编码等质的研究方法分析运动员射击比赛方案,提炼"本土概念"和关键内容,唤起运动员对自我认知和比赛心理调控的感悟;利用主场优势,有效实施了赛前和临场的心理支持工作。此外近年来在国内重要体育学术期刊上陆续发表了运动心理学家工作手记,为运动心理学应用工作的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可被视为对质性研究范式或思路的另一种接受。

相较量化研究而言,将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为直观的知识体验。但在对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成果的推广意义等问题上,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对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两种可能的方向:由新技术方法带来的新问题的研究;或运用新的技术方法研究解决已有问题。无论是哪一种方向的尝试,都应该注意从整体的,有机的观点理解和看待运动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避免为方法而方法,或脱离了体育运动实际,或丧失了运动情境的心理学意义。

1.1.2 研究对象不断丰富

如果说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日新月异反映了运动心理学自身的发展需求,那么研究对象的不断丰富则充分反映了学科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积极努力。近年来广大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国家社会发展,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研究及应用服务对象从传统的运动员、大学生群体扩展到灾区受灾群众,农村留守老年人和儿童等社会关注人群,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HIV感染者、癌症患者、强制戒毒人员等特殊群体。在反映学术兴趣的同时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如李新科、代春玲、秦俭等人分别从学校体育,业余体育活动和太极拳锻炼等角度探讨了灾区青少年及普通民众的心理创伤干预与康复问题。秦俭等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对23 名自愿参加太极拳锻炼的受灾群众进行为期3个月的太极拳培训,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锻炼对改善灾后造成的心理阴影作用明显,尤其是对提高睡眠质量和减轻焦虑症状效果显著。建议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灾区民众中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段忠阳等人在对城乡各150 名老年人健康信念进行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农村老年人在对疾病的严重性、锻炼的益处,以及锻炼的障碍等方面的知觉与城市老年人存在显著差异,不利于他们开始或坚持体育锻炼行为。陈小蓉、谢红光等人对珠三角地区2 405 名农民工进行综合调研的结果表明,珠三角农民工自测健康总体得分偏低,各年龄段的差异非常显著;珠三角农民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心肺功能低于同龄农村人口;社会与环境、工作与生活、体育态度与能力等因子是影响珠三角农民工体育锻炼主要因素。在疾病人群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方面,黄文英、毛志雄、黄志剑等人近年来分别对癌症患者、残疾人和HIV人群相关的运动心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对象的不断丰富,意味着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在今后研究中,应该注意以更加敏锐和务实精神,从平等尊重的角度看待和理解研究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特异性,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存在更多困难,这就需要研究者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材新颖的同时,保证良好的研究质量。

1.1.3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这反映了学科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不懈努力。随着研究者研究视野的不断创新和扩大,在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我国的次新领域如锻炼与健康心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等学科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新的学科分支如认知运动心理学、临床运动心理学、动作发展等新领域的出现和引入,活跃了学术思想,启发了学术创新。如石岩等人从任务和内容的角度界定了临床运动心理学。并在回顾分析近年来临床运动心理学文献基础上指出,临床运动心理学已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心理分类系统及评估策略、心理干预体系。2009年在天津体育学院举办的“2009 动作行为、体育教学与终身健康促进国际论坛暨师资培训班”则将“人类动作发展”这门与发展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等学科领域紧密联系的陌生学科介绍给国内同行。这些新兴领域的出现,都是通过寻找新的学科交叉或新的应用领域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何明确独特创新的核心研究问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以及实践价值,将是这些新兴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 应用领域发展:新突破,新高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