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试论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3 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确立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及相应专门人才。”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其发展的生命更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此,本文就加强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其培养途径和原则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其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坚持心理学的应用实践性,坚持人才培养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关于实践能力的内涵,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 实践性能力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心理特征。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成功智力发展才是最为有效。傅维利教授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问题进程及方式上的起稳定的调节控制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的形成是一个涉及生理成熟、经验获得等多因素的复杂过程,且与个体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个人价值向度和文化背景有较大的联系,它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实践知识、内隐知识有特殊要求,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的实践经验的自我反思与深刻体悟; 实践知识的积累必然为个体的实践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斯腾伯格认为, 经验知识是指个体体验得到的或自己领会的知识,它不同于某种观念或抽象的理论思考,这类知识通常带有行动导向,利于个体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研究发现“善于获得和运用某一方面经验知识, 往往也善于掌握并运用其他方面的经验知识……(这样的人)确实具有一种可以推广泛化的技能”。可见,实践能力是一个随着个体的情境实践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等特征。重视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因此, 通过加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丰富学生实践性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不是凭空作出的,而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而学生的成败经验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专业实践活动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因为人们认为靠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到信息最可靠,所以直接经验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强有力的信息源。一般来说成功的专业实践经验可以提高学生有关专业能力和教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实践证明,凡是参加过实践活动并在教师指导下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在就业面试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强的心理优势和良好的应对策略, 且取得优异成绩。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完善。没有实践,学生不知道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就容易没有目标感。只到毕业之前才进行一次实习,学生就无法修补知识的不足。应该通过系列的实践:阶梯渐进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看到学习方法、知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充实知识结构。可以说,实践是学习最好的导师,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据调查,现在由于工作岗位难找,许多研究生与本科生竞争相同的工作岗位,按理说研究生比本科生多学三年,也与导师一起做课题研究,所学的专业知识比本科生多,在竞聘岗位中应该占有优势。但从现在的就业现状来看,研究生未必比本科生更有优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许多研究生还是以理论学习和写论文为主,而忽略实践有关。为什么实践对学习如此重要?因为人们在实践中会学到和领悟到的程序性知识, 这种知识是和特定的某种情境或相似的情景的行动密切联系的,它是实践性智力的核心。因此,加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就业竞争中,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
二、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是有差别的。根据社会需要及资源优势,我们把专业方向目标主要定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等三个方面,“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及相应专门人才。”。这一培养方案突出了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导向,突出两种能力。“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方案必须明确“应用性”这一目标。“两个导向”是指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导向。“两种能力”是应用实践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应用实践能力应该包括自我调节能力和教学能力。作为合格心理学老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心理咨询能力。
首先,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上课(讲授)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这都要在心理健康课、心理学教学方法课,以及团体辅导等课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或至少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练习,才能使学生把知识技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能力。除了课程分解练习之外还应在综合练习,尤其是实习之前的说课、讲课、组织活动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教学能力,从容走上第一次讲台。
其次, 心理教师的咨询能力包括帮助别人的技能、自我调节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学生,是带着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的动机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其实许多人都有早期创伤留下的阴影,以及现实矛盾导致的心理困难。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习的课程实践练习中加以解决, 或在具体心理咨询实务训练中得到解决。例如在学习心理咨询学的过程中, 针对某种咨询理论或某项咨询技能学完后进行的练习,以老师给定的案例进行两两练习中,那个扮演来访者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而无法扮演好时,如果改用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为练习内容,这样,真实性就比较强,扮演来访者与咨询师各自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科研实践能力,即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能力。要做好一个研究,研究者需具有独特的视角以便选取好的课题,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调查、观察、实验、统计、测量。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能很好掌握,才能在完成毕业设计时更好地综合应用。研究性实践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心理学实验、心理测量与统计等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有问题定向。毕业论文较好的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完成的论文能够发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此,需要有课程练习,在心理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课程中进行必要的练习,在其他课程中也需要进一步增加实践的练习项目。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