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生命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方法浅析

2013-01-15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生命教育理论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方法浅析

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介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课程,它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是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生命教育是指遵循生命原则,依据生命特征,以个体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以健全人格、创造活动智慧的个体为目的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生命教育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其目标就是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品质、捍卫生命尊严、实现生命价值,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做好人生规划。因此,生命教育是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的教育,它既包括生物生理层面的内容,也包括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伦理与社会层面的内容,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整体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2 基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属性决定其课堂教学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需要在活动中充分地体验和感悟。基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则应更加强调结合实践施行课程计划,运用生命体验的教学方法。

2 . 1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从而更好地正确理解他人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角色扮演中的直接情感体验,所扮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使其个性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改善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角色扮演,侧重以表演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我状况、人际关系、人生境遇等的认知和体验,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注重提升生命质量。“其特点是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通过活动场景的设计及心理角色的演练,使其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感悟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增进人际关系的敏感度,发展同情与共感能力。通过角色演练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各种技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念,对消极情绪的化解也能起到一定的宣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