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网络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主要是在认知、情感、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要研究网络由自身的特点诸如有限的感知经验、身份的匿名性、地位的平等、超越空间界限、人际关系拓展的无限性、变换和梦幻的状态、惊险恐怖的心理体验等,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何利用积极影响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中的消极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又如何克服消极影响等等。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帮助教育者以及大学生自己判定是否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同传统的心理健康一样,网络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径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例如,上网时间的长短是不是一个衡量的指标呢?有的人上网时间很长,并没有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而有的人,时间很短,就会出现。因此,就需要我们研究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从而可以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系。
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与现实性心理障碍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生活,有很多人是因为有了心理问题而无处解决,而才转向网络,希望从网络虚拟空间中寻求解脱,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这种心理上网的大学生往往很容易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如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据湖南脑科医院心理门诊的专家介绍,来此咨询涉及网络心理健康的来询者绝大多数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求助于网络,结果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因此探究网络性心理障碍与现实性心理障碍的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对于网络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发达国家由网络引发的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诸如网络成瘾、产生梦幻的状态等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网络的普及程度也不及发达国家高,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尚未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足够重视和足够的研究。但随着大学生网民的数量的不断增长,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应当未雨绸缪,及早进行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教育,避免走弯路,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效挖掘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的积极因素,实现网络心理健康与现实心理健康的良性互动,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和快乐。例如通过网络地位的平等性特点可以有效地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性格。多数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后,网络确实使他自己改变了很多,现在变得很活泼开朗,主动与人交流朋友也多了。
二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避免过度地触及网络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危害,防患于未然。据笔者对本院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上网的大学生中,49.7%的青年学生出现了个性化清绪,21.3%的学生出现了情绪低落和焦虑感,16.2%的学生与家人、朋友疏远,8.7%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有所下降。此外,高校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严重,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在线时间常常是几天几夜,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身体健康。因此,通过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的虚幻性,对于避免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虚拟世界之中,能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三是有效地治疗和调控由于过度接触网络给大学生造成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保障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过度上网给大学生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危害已经出现,媒体已经关注并进行了报道,笔者在实际的调查中也接触到了这样的情况。过度接触网络,会对大学生的视力造成损伤,甚至会造成白内障。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频繁转换的大学生很可能因网络的虚拟而迷失自我,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导致角色混乱,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和人格危机。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治疗网络心理障碍,使过度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分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障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四是有助于网络道德、网络规范的建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网络的概念经历了网络技术、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等三个形态,而网络社会是网络发展的高级形态,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区。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活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人的行为也更加放纵,网络行为的抑制性给网络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也污染了网络用户的心灵。放纵的网络行为,不仅会产生网络信任危机,也会使大学生的心理扭曲变形。因此,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可以使大学生自己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积极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一是依靠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专门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融合课程;二是依靠专职或兼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随着网络介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它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网络社会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不是人的真空地带,也不是人的心理的真空地带,因而也就不可能是心理教育的真空地带。何况网络社会也是一个问题较多的“真实”社会,现存的诸多网络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教育来解决。
1.注重对大学生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时期,易受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的困扰和影响,而引发心理变异。因此,高校要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心理问题,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是指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的咨询、训练、辅导、测验、诊断、治疗等。
一是培养网络心理教育的主体。网络心理教育主体包括网络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教育、转化和引导工作,只有努力学习网络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才能发现并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变化,注重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心理帮助与服务的能动性,引导他们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
二是要建立健康安全的网络德育保障体系。要加大对学院网站的建设的投入,设立信息防火墙,调整防火墙的策略,更新信息过滤规则,加强信息监视,建立一个功能全面,具有多级防范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删除“黄色”。要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网络知识丰富的学生队伍,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对网上信息进行全天候的过滤检测,利用网络技术,采取对校外用户登陆校园网BBS先审后贴、校内用户注册实名制等方式,及时审核上网信息。疏导“灰色”。要组建一支网上网下的信息员队伍,通过他们及时捕捉和疏导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灰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