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医生道德问题研究
医疗工作 “人命关天”,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给病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恶果,医疗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疗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医术外,更要有高尚的医德。然而,近年来,滥开大处方,大肆收受红包,对无钱病人见死不救等等,严重违背医生道德的现象大有漫延之势“白衣天使”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渐渐远去。什么原因使医生的道德水平如此之快地下滑?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得到遏制呢?对于这些问题,政治、经济、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研究,本文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作些探讨。
一、 医生道德缺失的成因
每位医生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过来的,他们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从小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思想道德熏陶,应该说,绝大多数医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且能将其体现在自己的道德行为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可是,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医生的行为常常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并且毫不在意来 自各方面的责难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这种道德缺失最初发生在少数医生身上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没有采取及时措施加以阻止。
众所周知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始终处在社会的大发展、大变化之中。医疗卫生系统也不例外,从 1988年开始进行探索性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经过十年的反复试验1999年在全国正式推广,这次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医疗卫生行业的 “市场化”,改变过去政府对医疗系统的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扩大医疗机构的自主权,减少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人。这就意味着医院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医生的收人水平,在利益驱动下,医院面对个别医生开大处方,以挣 “回扣”,多施检查,以挣 “提成”等行为听之任之少数医生利用这种不正当方式 “致富”了,甚至医院还将他们视为为医院创收的功臣,那么,其他处在同一工作情景的医生势必会产生困惑。效仿吧,同自己原有的道德体系相违背;不效仿吧,同样的付出不能得到同样的报酬。这种矛盾心态,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认知失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 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 ,以保持心理平衡 ,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认知上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 ,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认知结构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当一大批医疗工作者处在这种重建道德认知结构的关键时期,如果医院的医德教育能够及时跟进 ,并且对不 良工作作风进行整顿;如果政府能够大力宣传具有高尚情操的医生形象,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救死扶伤光荣 ,拜金主义遭鄙视
良好氛围,那么,绝大多数医生会感受到社会正义的力量,会理直气壮地坚守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遗憾的是,在推行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对医生精神世界的正确引导,当一切的导向都是经济效益时,医生们改变了已有的道德信念,将物质追求放在首位,在错误认知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心理平衡 ,以至于形成今天医疗卫生系统整体道德状况令人忧心的局面。 由于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医生的道德缺失从个别现象,发展到目前的群体现象。那么,医生一意识到自己的道德缺失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群体行为后他们的心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去个性化理论可以进行说明,去个性化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社会学心理学家 G.L.博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指个体在群体中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的身份,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也就是说,医生责任感会在群体中分散,使得由于道德缺失而受谴责的心理压力减轻 ,致使一些回扣拿的少的医生 ,不以拿病人的回扣为耻,反而会认为 自己无能,久而久之,他们不是将 自己的精力用在如何提高业务,少花钱多治病方面,而是用在如何投机取巧方面。新吸纳到医院的年轻医生也会很容易地被这种氛围所 “同化”。长此以往,医生们将变得更加漠视道德,漠视患者,漠视生命。
二、改善医生道德缺失现状的对策
医疗系统医德医风的败坏,医疗费用不正常的攀升,使得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了威胁。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保障生命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不能满足,人会处在极度的不安和愤懑之中,同时产生极大的内驱力,去寻求这种安全,如果妨碍这种需求的满足,就有可能集结成一股强大的不满情绪 ,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特别是在群体中蕴藏时。对社会的安定是一种威胁 ,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策略问题,法律不完善问题,经济体制问题。但是,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再好的政策不能被人落实也是枉然,因此,解决医疗系统的医德医风刻不容缓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宣传教育常抓不懈。我们知道一个刚刚出生的自然人
必须经过他人与社会的帮助与引导 ,才能转变成一名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这个过程在社会I 理学中被称作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技能社会化。过去认为人的社会化在求学阶段就完成了,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终生社会化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对医生的道德教育也应贯穿一生医疗单位要坚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医生的道德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重视树立道德榜样。道德榜样又称 “道德典范”,是集中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典型人物,或一定时期的理想人格和效法的道德楷模。时代不同,道德原则规范不同,道德榜样也不同,道德榜样是在群众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他们扎根于群众之中,使人们感到真实可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重视树立道德榜样 ,让人 “见贤思齐”。是医院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不少医生追求平庸,远离崇高,医疗系统道德滑坡的时候,更有必要做好培育、发掘先进典型,树立道德榜样的工作,以重现医生的进取精神和昂扬向上的道德精神。
3.避免过度奖励的危害。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招集一批原本对学习非常感兴趣,不用任何督促也能 自觉学习的学生,从实验的第一天起,每次考试后都按成绩的高低对他们进行不断的物质奖励,这在他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的。开始他们像原来一样 自觉学习,可是时间一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当取消物质奖励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这说明如果我们希望个体的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 ,否则易造成 “为钱而工作”的心态,一旦没有了物质刺激,行为的动力就消失了。在给予恰当物质奖励的同时 ,还必须让个体认为自己勤奋上进 ,喜欢这份工作,而不能简单地把工作与待遇挂钩。 目前不少医院的领导者以为医生得到的报酬越多,工作就会越有干劲。而事实上 ,许多医生当初选择医生作为 自己一辈子的职业,主要是冲着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社会形象来的,是因为热爱医生职业,对医学感兴趣而忘我工作的。那些过度奖励的行为,不仅不能长久地使医生保持工作热情,还很容易导致医生内在动机的削弱,模糊了医生的人道主义信仰,助长向钱看的心理。所以,医院在管理理念上,一定要避免陷入只看经济不问精神的误区。
下一篇: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