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困境分析
刘长江 李岩梅 李 纾
所谓社会困境就是个体理性会导致集体非性这样的情境。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理性为,那么他们的情况要比他们不采取理性行为差。社会困境具有如下属性:(1)个体做出背叛选所得到的收益要高于其做出合作选择做得到的益,而不管社会中其他个体是合作还是背叛;(为选择的结果依赖于他人做出的选择;(3)与合作择相比,背叛选择总是对他人有害;(4)所有人合要比所有人背叛会使得所有人状况都更好。 生物学家 Hardin于 1968年最早系统地阐述我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冲突所引发的问。他设,人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然而心理学的研究明,人们会限制自己不以自私的方式行动。这社会困境的研究重在理解人们在什么条件下会或能够合作。大量实证研究考察社会困境中合作为的机制,然而关于社会困境的研究缺乏一个系的理论框架。实验研究通常设计一定的游戏或情来考察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机制,因此本文首总结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社会困境的类型,后主要回顾了近1O多年来相关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现状做初步思考。
1社会困境的结构
1.1 “给一游戏”与 “拿一游戏”
社会困境中最常见的结构是 “给一游戏”(give some games)与 “拿一游戏”(take.some gam es)。“给游戏 ”又称 为 “公共物 品困境 ”(public—goods dilemmas)。在该困境中,人们需要进行捐献,但不要求所有人必须捐献。当捐献达到一定量后便产生
一种公共物 品,并且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获取该资源 。例如,一些人不付费也可以收看公共电视,不交钱也允许在免费公园里游玩等。“拿一游戏 ”又称为 “资源困境”(comm on resource dilemmas)。群体成员共享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从这种资源中获取利益,然而如果所有人都获取这种资源,这种资源就会被消耗殆尽。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特征是不相同的。公共物品是非排除性的,结果就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即不创造或维持这种公共资源也可 以享受这种资 源。因此它的显著特征是非竞争性的 (nonriva1),因为每个人使用这种资源并不会阻碍其他人使用这种资源。而资源困境的关键特征是利益的减损性(subtractability),因为一个人消耗了这种资源,其他人就不可能享用了。
1.2两人困境与多人困境
依据困境中涉及到的行为者的数量,可以将社会困境划分为两人困境和多人困境。“给一游戏”和“拿一游戏 ”均属于包含多人的社会困境。两人困境 的 典 型 实 验 游 戏 是 囚犯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囚犯困境可以产生4种结果,其中,相对值最高的结果是自己背叛而对方合作 (DC,其中D:defect,c:cooperate),其次是相互合作 (CC),然后是相互背叛 (DD),最差的结果是自己合作而对 方 背 叛 (CD )。 用 不 等 式 表 示 即 为 DC>CC>DD>CD。许多理论解释在囚犯困境中人们偏好的不一致,比如主观期望效用模型、齐当别模型嘲等。变换支付结构 (payoffstructure)可以衍生两个游戏:保证游戏 (assurance game)和小鸡游戏 (chicken game)。在保证游戏中,CC>DC>DD>CD,其关键问题是人们能否相互相信对方;在小鸡游戏中,DC>CC>CD>DD,其关键问题是要避免一种可导致最差结果的僵局。与囚犯困境不同的是,这两个游戏都没有主导策略。
1.3对称困境与非对称困境
在对称社会困境 (symmetric social dilemmas)中,物品捐献或资源拥有是均等的,人们往往倾向于平均原则 (equality),并且期望别人也遵循这样的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资源的分配或拥有往往是不均等的,从使用资源所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均等的 。在 非对 称 社会 困境 (asymmetric social dilemmas)中,捐献或拥有是不均等的,人们往往倾向于比例原则 (equity),也就是给公共物品的捐献或公共资源的拥有应该与已有财富成比例。
1.4重复困境与非重复困境
要求人们在特定场合分配一种公共资源,或者为了建立一种公共物品而捐献,这是非重复社会困境 (noniterated social dilemmas)。然而,在现实中,许多资源困境是重复的 (iterated),也就是人们会在几个场合中选择是否捐献。反馈在重复性社会困境中有重要作用,因为反馈可以减少两种不确定:社会不确定 (即对其他人会做什么不确定)和环境不确定 (即资源状态的不确定性)。
2社会困境相关的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实验室研究,二是调查研究。两者各有特点:前者严密操作实验条件,可说明因果关系,但缺乏外在效度;而后者则难 以推断因果关系。这里,我们主要对实验室研究进行总结。
2.1个体差异
(1)动机:Steg认为动机指的是,人际的、动机的、态度的因素,比如态度、信念、规范、价值、知觉和偏好等。这一界定过于宽泛,然而的确,人有多种动机。在社会困境中,研究最多的动机是社会价值取向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它是指人们对 自己结果和别人结果的相对稳定的偏好。文献主要关注 4类动机:①个人主义,即最大化 自己的结果;②竞争,即最大化 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结果之间的差距;③合作,即最大化自己与别人的结果之和;④利他主义,即最大化别人的结果。个人主义和竞争动机又合称为亲自我动机,而合作和利他主义动机合称为亲社会动机。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获得比较丰富的成果,综合起来,研究的主要结论有:①亲社会者会以集体观念来看待理性,而亲 自我者以个体观念来看待理性,亲社会者比亲 自我者更可能合作;②亲社会者将合作看作是道德的,竞争看作是不道德的,而亲 自我者将竞争看作是效率,合作看作缺乏效率;③亲社会者和亲 自我者都认为,他们 自己偏好的策略更明智。 (2)性别:有许多研究考察了性别与社会困境中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然而,所观察到的效应并不强,有时甚至矛盾,这说明性别与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研究通常假设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合作。Orbell等采用囚犯困境发现,人们相信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更易于合作。然而如果实验中被试可以选择是否与特定的他人玩,那么上述的群体效应就不存在 了,也就是,被试对特定男性或女性的信任与对男性或女性群体的信任并不一致。而且,在他们的研究中,女性被试和男性被试之间的合作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在社会困境的研究中还包括其他个体差异因素,比如个人历史和经验、人格、群体认同、归属感等。这些个体差异变量通常成为解释既有现象的调节变量。例如,De Cremer和 van Vugt利用一次性公共物品困境发现,对于亲社会的被试,社会认同高和低不影响捐献的数量,而对于亲 自我的被试,社会认同高时要比社会认同低时捐献更多, 也就是说,群体认同主要影响了亲自我取向的人的合作行为。De Cremer和Leonardelli考察了在公共物品困境中归属感和群体规模对合作的影响。他们发现,归属感高的人更合作,并且归属需要会预测大型群体的成员的合作,而不能预期小型群体的成员的合作。Chen和 Li发现,在混合动机的商业情境中,中国大学生和澳大利亚大学生的合作水平是不同的,而且,合作决策的国家效应受文化取向的影响。
2.2任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