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2013-01-10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1.引言

双性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并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企业家所接收。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 而且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偏科现象严重, 思考问题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 要么固执己见, 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 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 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2.双性化现象概述

性, 自古就是人类孜孜探求的一块神秘的领域。但即使是权威的性研究者, 也不敢轻易给“性”作以界说。而性角色,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角色差异, 即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双性化”即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与易性癖不同的是, 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 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他们虽然可能进行着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中性化穿着, 但并没有跨过性别界限, 也几乎不会渴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双性化的人通常在外表、穿衣打扮及行为方式上有异性化的倾向, 然而从其本质心理上来说往往是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性别的。在现代很多家庭和婚姻关系中, 男女双方的角色关系已经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潜在规律早已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事业之中, 照顾家庭生活自然而然地开始由女性一人承担变成双方共同甚至男性独自承担的责任。如果说在家庭、婚姻或职场中的双性化人格还具有普遍的隐藏性, 那么, 在近年, “双性化”这种被社会所无意或刻意忽略的问题, 被“娱乐圈”这一弄潮儿活生生的揭露在世人面前。早期进入中国的韩国及日本男星们, 虽然已经在外貌和装束上呈现了双性化的倾向, 但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真正使双性化成为一种“现象”并被社会所高度注意的, 不如说是在中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某某选秀活动。之后, 娱乐圈中的双性化现象以正式的姿态登上舞台, 双性化现象也随之彻底地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3.双性化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