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倾向考察

2013-01-10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倾向考察

1.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偏差现状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1)于1908年分别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教本《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已经走过了9O年的历程。这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心理学在其他一些国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我国,这门学科中间停顿了30余年,如果把1982年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作为重建社会心理学的标志,迄今也不过10多年的时间。这种状况,使当代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最明显不过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基本框架—— 使用的基本术语、建构的各种解释水平的理论以及运用的各种研究技术— —差:不多全部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美国文化背景)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只要回头检讨一下自身社会心理学的短暂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取向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而忽视了自身社会文化的特殊构成对社会心理学的塑造。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对人”的影响,这个“人”主要指白人、男人、北美的大学生。希尔司(s Sears)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了欧洲和北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_l1。亦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变异性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考察,更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仅让我们比较一下近十年来在欧美出版的两本教科书:Hewstone等(1988)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这是欧洲最著名的教科书,Baron和Byme(1991)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这是美国的畅销书。在这两本书中,各自引证了大约1600个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成果。其中,Baron和Byme所引证的资料中有94%的来自于北美的研究者,仅有6%的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在Hewstone等的教科书里,大约1100例参考资料来自北美的研究成果,有489例取自欧洲学者的研究。与此相似的数字在包括北美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中都有体现。例如,有人对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出版过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所做的调查,得到了与欧美相似的结果。上述结果至少表明如下三个问题:(1)北美社会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和其资料在引证上的强烈优势;(2)北美研究人员在数量上的强烈优势,正如罗森威格(M R Rosenzweig)(1992)指出的那样,在整个心理学领域中的5.6万研究者中,64%的是美国人 ;(3)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忽视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社会行为的差异性。日霍根(R T Hogan)和艾姆司(N P Emler)(1978)在其撰著的一篇十分有分量的长文《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偏差》中系统指出了美国社会的核心文化价值给社会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偏差。按照他的观点,美国社会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主题或核心文化价值是: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意识形态主题或核心文化价值。他们特别认真地检讨了著名的苛尔波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苛尔波格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并认为道德发展的自然方向是朝向内化了的道德控制,实际上体现了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同时这一理论也体现了自由主义,因为苛尔波格附加了第六阶段的重要性,而作为第六阶段的中心概念——正义原则,正典型地体现了西方的自由主义,苛尔波格也正是以此界定道德,定义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并强调它的文化普适性。显然,即使根据经验我们也能判断苛尔波格理论不适合中国人。中国人的道德发展包含西方不同的纬度,比如孝道纬度。诸多跨文化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不同文化具有各不相同的道德发展内容。司利纳(J RSnarey)(~985)在检视了分布于27个国家的45篇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后发现,苛尔波格的单一正义道德取向实在遗漏了其他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概念,比如中国的孝道,印度人的生命观,某些部落的共产共享观念等。再来看一看价值领域的研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罗克(M Rokeach)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价值量表(RVS)。他在《人类价值的本质》(1973)一书中将价值划分为终极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每一类价值又包含18种价值。然而,只要我们对这36种价值内容稍作辨析,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价值的分类表达。作为一种价值调查方法,它根本不具有文化普适性。戴健林在1988年去海南岛黎族文化的价值调查时,套用罗克的方法,但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黎族青年被试对上述价值项目的大部分内容都懵懵懂懂,根本无法作出符合其本来含义的解读。

2.社会心理的文化特征研究

2.1社会心理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