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摩西
【摘要】摩西既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代表,又体现了自身的性格特征。本文从《圣经》中的“大迁徙”为切入点,先后从摩西对待自己历史使命的态度变化过程、摩西与上帝以及摩西与以色列民众的关系三个方面,主要诠释了摩西在以色列民众间的孤独者和悲剧形象。
【关键词】宗教心理学 摩西
一、圣经故事之大迁徙
大迁徙章节故事梗概:大迁徙的发生反映了希伯来人受到迫害的情况,这一时期的事情主要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
希伯来人受到迫害。希伯来人在这一时期人丁兴旺,日渐强盛起来。公元前1298—1232年,昂赛执政时期,埃及人意识到希伯来人将对他们构成威胁,于是开始迫害希伯来人。
摩西拯救了希伯来人。上帝看到摩西既年轻,又有良好的修养,就把拯救希伯来人的使命交给他,并让他成了上帝的代言人。上帝把希伯来人引到西奈,他在这里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摩西才能够拯救希伯来人,使他们从埃及逃了出来。
希伯来人在沙漠上依靠上帝的巨大帮助和自身的团结,取得了胜利。在西奈,希伯来人成为与上帝结盟的民族。
希伯来人过了四十年的游荡生活,向着上帝给予的土地进军。最终,摩西完成了他的使命。
二、摩西形象研究
摩西作为率领以色列民众逃离埃及人的奴役、建立自己国家的民族首领和先知,既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代表,又体现了其自身的性格特征。下面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摩西对待自己历史使命的态度变化过程、摩西与上帝以及摩西与以色列民众的关系三个角度,对摩西在以色列民众间的孤独者和悲剧形象做简单分析。
2.1摩西性格的发展过程
摩西的性格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主要是由摩西身份的变化所导致的:从一个普通的受欺压的以色列人,到被选为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夺取自己领土的民族首领。在这漫长的几十年中,摩西也开始从一个只关注自己的安危、寻求稳定生活的普通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严厉而又处处关怀自己同胞的合格首领。
摩西在圣经故事中刚出现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他虽然住在自己的岳父家中,但实际上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寄人篱下、任人欺负。虽然书中对于他此时的命运观并没有交待,但是可以从出埃及的过程中,那些频频抱怨的以色列人身上找到当时普遍的一个观点:如果能有自己的领土,不受他人的欺压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还不如继续留在埃及做奴隶。我们似乎可以从中猜测摩西也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当耶和华让他率领以色列人到遥远的迦南地时,他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诘难,甚至最后干脆说“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这不仅仅是一种畏惧巨大责任的表现,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大以色列人对本民族悲剧命运的默认和对神能力的不信任态度。摩西这种不愿承担责任的态度甚至曾经让耶和华萌生了杀死摩西的念头。但是,随着法老的一次次阻挠,摩西推卸责任的态度逐渐消失,从对法老提出击杀长子的警告后,摩西“气忿忿地离开”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摩西这时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他属于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境遇实在是难以忍受了。
在摩西率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艰苦跋涉到目的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性格的一个上升过程:坚忍不拔和自己对以色列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在离开埃及的以色列人中,仅仅男人就有六十万,而且这次艰苦的长征历时几十年,其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可想而知,同时这还是一个“悖逆的、硬着颈项的民族”,仅凭摩西一个人统领和管理,需要极大的忍耐和坚毅。这时,我们再回头看看书中刚开始阶段的摩西,在性格上仿佛是判若两人。如果坚毅和忍耐本来就是摩西的性格,那么正是这场漫长而又痛苦的跋涉真正使这种性格得到充分地展现,我们很难从一个平庸的牧羊人摩西身上发现这种闪光的性格,至少是无法达到这种程度的。而且,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摩西对耶和华的信仰已经无以复加,这时的他已经从半信半疑的的信徒转变成为耶和华的忠实仆人。
2.2父亲与儿子——摩西与上帝的关系
荣格认为上帝是人在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原型,因此人有信仰宗教的心理需求。上帝意象对个体的指引作用,在某些时候与父亲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有相似之处。那么,当父亲与上帝合二为一的时候,父亲与儿子——摩西与上帝的关系将是怎样的呢?
上帝曾说“以色列人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在弗莱看来,这种长子的命运具有双重性:“(上帝)给了以色列一个十分含混的荣誉,因为它给了以色列这样的可能性,或是被选去作祭献的牺牲,或是得不到承认遭到放逐,甚或两者具备。”摩西作为“以色列的解救者”——上帝长子的代表,与上帝的关系必然也具有长子对父亲的那种早期的疏远以及后来的和解和敬爱,而父亲的权威地位决定了长子的命运。在出埃及和跋涉到迦南地的过程中,耶和华始终是和摩西在一起的,而二者的关系也正是经历了父子之间分离——结合——分离的过程。
在与上帝的关系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摩西从最开始的“怀疑上帝者”慢慢转变到后来的“坚信上帝者”。最开始二者的互不信任是由摩西挑起的,耶和华召唤摩西,并给了他光荣的使命: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人的奴役,并到耶和华曾应许的“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这也意味着摩西将在耶和华面前蒙恩,但是摩西丝毫不领情,接连提出了几个问题,作为推辞的理由:“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当我见到以色列的子孙时,我会对他们说:‘你们的祖先之神派我来救你们。’如果他们问我:‘神的名字叫什么?’我该怎么回答呢?”摩西的提问。几个问题表面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同时也暗示了摩西对上帝的不信任感,如果摩西真正相信上帝是万能的神,那么他提出的问题完全是不成为问题的。而且即使摩西真正不想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也不会在全能的神面前这样百般推辞,因为真正敬神而又聪明的人一定会知道,这样的推辞和公然拒绝必然会导致自己的毁灭。
下一篇:青少年多重人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