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议S.T.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3-01-10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小议S.T.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笔者运用詹姆斯·亨特的有关服务型领导的理论,指出S.T.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在领导的自我牺牲、沟通和规划使命与愿景三个方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较为清晰的榜样和例证,指明“服务型领导”是S.T.学院教改工作和院系建设应该坚持的方向。

关键词:服务 领导 教学管理 S.T.学院

引言

很多身处学校或者院系教学管理领导岗位的人,或许都渴望成为那种了解学生需要和价值观的领导,然而,要想成为更好的父母、导师、辅导员、教师或者管理人,都要花很长的时间。事实上,很多的领导都非常希望将自己的想法和好的主意与他们的实际行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然而矛盾的一点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很多领导的职业生活(姑且让我们称之为职业生活吧,因为大部分人的一整天都是这样子的。)充斥着传统意义上的开会、下通知以及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残酷一点说,这些老方法,在管理层面上来说,仅仅是在完成一件又一件杂而碎的事情;而从“领导”这个角度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为在大学这样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有权利的人”都不是很信任,也相对缺少亲近感。

然而,令我们能欣喜一些的是,周围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关于服务型领导的理念不断地涌现出来。很多人事实上都在讨论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即一个简单的事实——领导和生活都是关于人和社会的。于是,服务型领导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开始大规模地流行开来。很多获得成功的大型组织都在实践着服务型领导的基本原则。

或许写到这里,你仍然会问,到底什么是服务型领导?是的,单从字面上解释,它就是为员工、为下属、为群体,放在学校院系里,它当然就是为学生,做事情的领导。然而,关于服务型领导的明确定义是什么,这里先卖个关子,正文里的观点会有针对性地提出。

在这里我想先指出的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所谓“服务型”,就代表着一种优柔寡断、糊涂、被动的窝囊领导风格,并进而怀疑它。要解答这个疑问,请看一组数据:在《财富》杂志最近公布的一期“100家最受欢迎雇主”排名中,超过1/3的企业都在尝试服务型领导的各项原则(并且它们的行动已经证实了服务型领导的原则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在排名前五的企业里,有包括西南航空公司在内的四家企业都在实施服务型领导。通常好东西都被最优秀的人使用着,学校、院系作为培养优秀个体的摇篮,也应该紧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尽快地用上这么好的理念。

然而我们都知道,没有人能够通过读一本书、听一张CD,看一次陈安之的激励碟片或者去参加不同的关于领导的培训班,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做事情”来学会领导,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去“做事情”,那么,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问题的关键,还是去实践。我们也从来都不是通过看本书才学会骑自行车的。

概括地说,培养服务型领导的技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强大的动力、不断的反馈和长期的实践,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致力于任何值得研究的学科一样。但必须申明的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并不像研究代数那样,是由智力来决定的,我们必须把学问、知识、反馈信息和经验应用到每天的生活中去,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正文

1.领导需要无私地忘我

马丁·路德·金非常坚持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愿意为别人服务,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人。如果你想为别人服务,你不需要拥有大学学位,你也不必知道物理学上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你需要的仅仅是,一颗饱含热情的心,一个充满爱心的灵魂。”当我们致力于识别并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时,我们必须摆正位置,愿意做出必要的牺牲。

我们这里说“无私”,它的定义就是“满足别人的需要”,即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提供服务;愿意将自己的需要搁置一边,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无私的内含,也是一名领导真正应该具备的品质。

这使笔者想起所接触过的一个特殊的大学院系,S.T.学院,它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确保优秀人才成长为社会精英,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由于实行“宽基础”的模式,所以学生在校前2年为基础性学习阶段,后2年为研究性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不分专业,按大文大理或相近的学科群设立课程平台组织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专业学习意向。其实学生到第二年开始,就逐渐要融入到学校的其他各个院系去选课并跟着参加考试了,由于S.T.学院本身没有各专业课程及相应毕业文凭,所以学生必须在其他各个院系取得规定的学分和毕业证书。

所以每一年、每一届,到开学选课期间,就会看到S.T.学院的学生东奔西走,穿梭于学校各个院系,忙着抄课表、抄上学期的成绩、和老师调解本学期的事宜,这些事情看似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因为原本领导可以轻松做好的事情,就完全没必要让学生“啃哧啃哧”地来做。

S.T.学院显然在“牺牲”这个问题上理解地不够多。所谓学校之大,无所不包;院系之多,无所不有,每学期总能遇到些磕磕绊绊的事情,学生解决不了,只能求助于自己的母院,S.T.学院通常都觉得这些是繁琐的小事情,学生自己变通一下,或者,将就一下,就能解决掉,没什么必要院系来兴师动众啦。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每一个人都想改变世界,然而却没有人想过改变自己。”成为一名服务型领导的关键不在于试图去改变别人,而在于不断地挑战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当我们试着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世界也会随着在改变。S.T.学院的领导完全可以克服内心的自负,摆脱些怕麻烦的心理,培养一颗为学生服务的热忱之心,这也是有效率的领导向这自古以来的成功真理表现敬意的最好方式。正如圣经上说的,要成为领导人,首先要当仆人。为学生服务,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为学生做好些细节上的工作,学生当然也不会得福嫌轻,觉得领导还不够重视自己。因为当领导表现出他们对学生真诚而细致的关心时,作为这个团体里的每一个成员,也会对此态度做出积极的回应。

因此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别人的生活从此变得不一样,尤其是对那些身居领导职位的人来说,这一点显得更加确凿无疑。

2.摒弃消极被动的沟通

人们平时沟通时最常见的四种方式是:积极主动型、消极被动型、被动攻击型和坚毅果断型。在目前为止,我在S.T.学院里见的最多的一种沟通方式是消极被动型的沟通。在这种沟通方式下,交流变成了一种间接的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是埋怨挖苦、不理不睬、记忆游戏,以及其他一些减低积极行动和信任关系的行为。

正像S.T.学院在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阶段时,给学生配备导师,原则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以增强研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如何配备导师以及配备什么样的导师时,S.T.学院的领导似乎没有和学生完成很好的沟通。通常负责教学的领导安排什么导师,学生就被动地接受。因为他们缺乏与母院沟通的机会,也少有表达自己想法与选择的契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带自己课题的老师并不是学生本身所想选择的研究方向,做课题时积极性不高,也缺少兴趣与悟性,以致做的课题毫无效率和意义,因而使“增强研究能力”成为了一句空话;从另一方面来说,S.T.学院的领导与各个院系导师的沟通也存在着消极被动的因素,事先没有主动联系,事后也缺乏积极跟进,以致在有学生照安排去联系导师时,出现了导师并不知晓此事的情况;更有“不幸”者,所分配的导师已经回家待产去了,以致搞研究、做论文,那都是比别人晚启动三个月以后的事了。如果S.T.学院领导能提前一些做好师生两方面的坦率而直接的沟通,那么在充分尊重别人利益的同时,也能树立自己更为良好的威信和信任感。

同时,S.T.学院每个学期定时都会和各个院系的导师开次集体会议,对做好导师工作讲些纲领,提些要求。然而问题是,这种沟通往往是单向沟通,即一方下达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最大的缺点在于发出者很少注意反馈信息,容易犯主观、片面的毛病;另一方面,接收者无论理解还是不理解、能够还是不能够,都要执行,则很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曾就有导师开会之后与学生联系时说,你们院给我们开会时提的要求有些我能做到,有些过于牵强,比如要求我们平时多和你们联系,就不太现实,我平时比较忙,除了上课要还带研,可能不会定时记得来联系你们,但是如果你们主动来联系我,我是绝对不会推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