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管理

2013-01-08

人的心理素质由若干部分组成,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人格心理素质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阿凡纳西耶夫认为,“管理就是对系统进行调节”,通过管理影响相应的系统,使之与客观要求相一致。按此定义,辅导员心理素质系统管理就是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控制和调节,使其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管理,首先,要明确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要素和结构。其次,要明晰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心里明白,胸中有数,是做好管理的基本前提。再次,要非常强调和重视

辅导员自身在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系统观点来管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系统管理的“整分合”原则。“整”就是整体把握,就是要把心理素质放在辅导员的素质整体中来评价,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结构的基础,像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说到底都是心理素质的一定的表现内容。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分”就是科学分解。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分为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人格心

理素质四个大的部分,提出各部分的不同要求。要求明确,便可对症下药。当然,合理分解也不能将心理素质的各部分割裂开来。“合”就是综合的意思。可以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使辅导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心理能力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心理素质在素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体的功效往往大于局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因。

3.2 心理素质协同管理

心理素质是指辅导员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它是全面素质的基础,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协同管理主要是指心理素质的提高要与其他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就心理素质来说,它是以个体整个身心结构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心理面貌的整体反映。目前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必须通过辅导员心理活动的内化才能提高。对包含在心理素质中的各种教师技能、能力素质、审美修养等培养的过程都必须考虑到辅导员的整个心理背景,顾及到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地培养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制,才能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

3.3 心理素质档案管理

心理素质档案管理主要是指为辅导员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健康、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材料的集中保存。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对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主动干预。当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辅导员心理压力显著增大,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冲突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一些辅导员对自身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筛查,可以尽早发现有心理困扰的辅导员,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心理档案的建立也可为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创造条件,提供依据。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