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是培养辅导员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保证。近几年,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的辅导员群体也面临着一些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可以塑造辅导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自觉把献身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目标。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有解不开的结,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势必导致心情不愉快,性格不开朗,工作无效率。因此,高校管理层应注重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生成。
2.4 体验内化原则
“体验是一个由知、情、意、行综合构成的内化系统,它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机制”。影响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辅导员要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适度的情感反应、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人格特征,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也离不开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认识、评价某一事物、人物、事件、思想。只有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并进而发展情感、锤炼意志、塑造健康人格。对于辅导员来说,提升心理素质仅靠体验不行,还必须将体验获取的信息内化为一种稳定的,与个体的行为相联系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体验内化,才能使外部的转化为内部的,客体的转化为主体的,才会明晰认识,坚定信念,规范行为,形成品质。体验内化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2.5 自我调适原则
所谓调适,顾名思义就是调整、适应。心理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辅导员来说,既要调适自己的行为,又要调适自己的心态。首先,要有“内省”的自律心理。所谓“内省”,就是对自己内心的省视、省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通过“内省”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种种表现,进而作出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心态的调适,促使自己行为适应、达到自我完善。其次,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心态的调适,尤其是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实践过程。辅导员在心理素质养成过程中,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知难而上的心态,对自己、对学生要始终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要从每一件事的心态调整做起,久而久之,必定习惯成自然,上升为心理素质的内容,诸于坚韧、耐心、自信、乐观、顽强、和谐、创造等心理品质无一不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现期,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辅导员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心理上造成诸多的不适应。对此,辅导员应积极地进行心理调整,使自己从不适应到适应。调整的重点,一是自己的认知,二是自己的行为。调整的途径包括外部调整和内部调整。外部调整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造环境来优化环境,达到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内部调整就是调整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自己的冲突情绪,以达到个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从调整的功能意义上讲,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发展。俗话说:“智者调心”,辅导员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社会、与环境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潜能,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自我调适是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前提。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因个体差异的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各异,辅导员必须根据自身的心理变化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使自己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成为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3.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管理的主要方法
3.1 心理素质系统管理
下一篇:浅谈构建和谐图书馆中的心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