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以及学校对特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既是对特困家庭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特困家庭学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特困家庭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党的温暖,师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三)增强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重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特困家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会他们善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塑造健康人格。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特困家庭学生心理档案。对特困家庭学生实行个性跟踪,有利于因材施教。(2)针对特困家庭学生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通存在的问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系列心理讲座辅导。(3)对特困家庭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特困家庭学生的“爱心之家”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4)给特困家庭学生创造条件并指导他们加强心理完善的训练,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实践、完善自己。实践证明大部分特困家庭学生经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心理素质提高很快,随着思想上的不断成熟,心理上的成熟也大大加快。
(四)帮助特困家庭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找准发展目标。
强化育人环境,对特困家庭学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特困家庭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特困家庭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特困家庭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调查表明,低年级心理问题要比高年级严重。 因此,新生入学的适应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专业教育之外,要强调学习困难、专业兴趣、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在学校帮困体系中,更应注意引导每个特困家庭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找准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升华。实践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为此,必须帮助和教育特困家庭学生增强主观能动性,在立志、勤学、做人上下功夫,指导他们及时调整并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期望值、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确定远大而又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并为此付出艰苦努力,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志。在追求和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特困家庭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心灵特别敏感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探索,细心的关爱和辛勤的浇灌。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做好调试工作,这是一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