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2012-12-21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适应能力 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适应及心理适应的含义,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剖析了大学生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变化,还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论你是激动,还是紧张,每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知和行为的适应过程。?

一、心理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适应。?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因此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生活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你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4.比较群体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艺的比试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独立生活困扰。主要指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思家情绪是新生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2.资源利用困扰。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学各种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或担心有关信息无处获得的焦虑。?

3.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沟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摆脱对中学人际关系的依赖感等。?

4.学习能力困扰。主要指对学习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状况。大学教育内容多,进度快,没有人直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对习惯于被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压力与困难。?

5.职业目标困扰。这是指对就读专业的了解、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职业目标困扰感强烈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