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青少年是非心的培养策略

2012-12-19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青少年是非心的培养策略

论文关键词:是非心 现实意义 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是非心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具有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是非心是道德认识的主要成分,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的基础。可以通过讨论会、授课、榜样示范、角色扮演、树立良好的风气及反省来培养青少年的是非心。

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如把一些讲究卫生的同学讽刺成有“洁癖”,把节俭的人说成是吝啬鬼,生活随便 、反叛社会的人却被奉为有个性 。社会交往中以能通过不良渠道获利为荣,就业选择中以从事一些脏累的工作为耻。一些被地方及人民群众公认的丑恶行径却反被当成是有能力、善开拓、勇创新的典范,甚至更离谱的是 28岁的北京青年杨佳连杀六名警员,重伤五人,我们很多网友还声 称其 为“义士”、“杨大侠”。这种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是非观教育迫在眉睫。

一、 是非心及其内涵

是非心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作为意识结构 中的一个 独立部分 ,具有指导 、监督、评价 、判 断的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从 16岁之后就会形 成一套独立的 、超 越社 会 团体 的道德标准,即对人或事是 非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 阶段是其所处社会制度下的法律规定。因社会法律制度正在发展健全的过程 当中,还需要有道德意识水平的掺入,因此,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 展的后习俗水平的第二个 阶段 ,即人们基 于尊重人权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任等普遍 的道德准则来判 断是非 。“汶川大 地震”中作为人民教师的范美忠不顾 及学生的安危,只身跑出教室 ,我们权且可以说人有求生 的本能 ,但范美 忠事后还说 “即使老母在里面,他也不会管。”对 于这种行为 法律不能给予严惩,但却遭到了大家的非议和抨击,称其为“范跑跑”。

二、是非心的现实意义

1.是非心是道德认识的主要成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孟子通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道 出了是非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王阳明说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变。”由此可以看出,是非心作为先天原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 ”,还表现 在“好善 恶恶”;既是道德理性原则,又是道德情感原则 。是非心不仅指示 我们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而且使我们“好”所是而“恶”所非,它反映了是非心是道德认识的主要成分 。

那么道德认识是怎么发展的呢?孟子认为 :“仁 、义 、礼智非由外朔我也,我固有之也。”即人们天生就具有四德 ,但只是萌芽而已,而这四德的完善则需要后天的“扩充”。所以孟子才会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良知虽生而有之,但需要教育的扩充,这与皮亚杰的理论不谋而合。皮亚杰认为道德认识包括三个过程,即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他 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岁);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大约在 7—12岁 )。而青少年的道德正是从他律转向自律,虽有规律,也有时间限制,虽然这个规律是不能打破的,但是时间速率是可以更改的,通过教育可以加快青少年道德他律向自律的进展速度 。

2.是非心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它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原则、道德理念,体现为内心的信念和感情的东西;它是这种信念和感情在意识中的统一。 根据孟子的观点:构成良心的有恻隐、羞恶 、是非和辞让心。是非心是对善恶、黑白、曲直所 抱的正义、公平态度也是对 自己行为 和他 人行为的一种检查 。恻隐心指的是同情心,是对他人的痛苦所抱的切肤之感。羞恶心,是对同情心 的积极补 充。它是同情与善恶的正确结合 ,它同情 “真”又憎恨“假”,感情 上 支持 的东 西,必定是理智上肯定的东西“。辞让心,是指对大事要讲原则,对小事要谦 和忍让,在非 原则性 的小事 上求大 同存 小异 。由此可 见 ,同情心 、羞 恶心 、是非 心和辞让心是 良心的重要 组成部分。只有它们 四者相辅相成 ,人们才会形成 良心,继而形成 高尚的品德 。

良心 中的是非心包含两个层次:第 一个层次是指它 在道德范 围内的求实之心。前不久议论纷纭的“华南虎事件”,很多 网友在无任何利益的趋 动下求证“华 南虎照片”的真实性这就是有关良心 中的求实之心 。良心不允许歪 曲事实 ,它的品格就像镜子 ,即使被摔成碎片也仍然 反映着事情 的本来 面目。求实之 心是 良心 中是非 心的基础 ,也是 良心 的“底 账”第 二个 层次是指 经过道德判 断后的秉公 之心 。这 是一种 良心的道德选择。求实之心所侧重的是“是 还是不是 ”,而秉公之心所侧重的是“对还是不对”的同题。社会化的人或道德上成熟的人在复杂的或特殊 的道德处 境 中绝 不是也 不可 能简单机械地反映 良心 的“底账”,良心经过道 德判断后会做 出符合 自己心愿的公正选择。

3.是非心是恻隐心、羞 恶心、恭敬心的基础 。孟 子道 :“恻隐之心,仁也 ;羞 恶之心,义也 ;恭 敬之心 ,礼 也 ;是 非之心 ,智也 。”他指出 了四德之 中,仁 、义是 根本 ,礼、智服 务于仁 、义。

智虽然屈居于仁、义之后 ,但 正因为有智,才能使“事亲”、“从兄”见之名而守之固,不可 动摇 ,所 以说 智是恻 隐心、羞恶心、恭敬心的基础。另外,孟 子认为人 的“四端”要发展成为真正的仁 、义、礼、智等道德行为,除 了外在 的环境作用 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居仁 由已”的 自律作用 ,即 自己要有意识地增加 自己的道德意识,如他所说“有是四端而 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所强调的也是道德行为取决于行为 者内在的主动意识 。

也就是说行为者 的恻隐心、羞恶心 、恭敬心必须基于行 为者 的是非心的判断。再者 ,明代哲 学家王 阳明认 为 良知是每个人先验的是非标准 ,也就是是 非之 心。他 曾经对 陈 九川 说过 :“尔那一点良知 ,是尔 自家底准则。尔意念之处 ,他是便知是 ,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从这里我们 可以看 出,王 阳明认为 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判 断与道德评 价的体 系,良知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指导 、监督 、评价 、判断的作用 ,因此是侧隐心 、羞恶心、恭敬心产生的基础。

三、是非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