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两重性“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012-12-17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两重性“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不同形态的逆反心理是一种较有影响的定势心理形态,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应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我们要深刻揭示逆反心理成因,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又引导其积极的一面,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逆反心理本身并无褒贬之分,它有?肖极和积极两种表现形态。逆反心理的消极表现形态是在形式上为抵制而抵制,带有盲目性,必须反对和扭转;而逆反心理的积极表现形态是在内容上反抗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有自己的思维视野和想法,鲜明地表现出主体对某些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应该鼓励、引导和扶持。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四个方面思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成因。

(一)教育者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里主要讲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

1、政治素质。教育者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表扬、批评或宣传一种观点,不能夸大或缩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非但不能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质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使受教育者对许多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模糊不清,猜测怀疑,产生逆反心理。

2、道德素质。教育者的崇高人格、模范行为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教育者如果不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以致造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现象,即使讲得多么生动形象,也不会引起听者的共鸣,反而会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对教育者不屑一顾。

3、知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如果教育者学习不够,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深厚,文化知识不宽广,找不到让学生充分信服的理论依据,不能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就难以做到“晓之以理”,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蔑视教育者。

4、能力素质。教育者要具有多种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才能充分说理,处理问题有较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反之,能力欠缺的乏味教育,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时常有一种戒备心理,“敬”而远之,心里话不愿和他们讲,不大愿意接受他们的教育,其教育结果是入耳未人心,感情上不易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二)受教育者因素

1、年龄与生理条件。大学生的体力、智力、社会意识和道德行为都已达到成熟或接近成熟,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开始由依赖家长到独立自主生活,由自我意识萌发到自我的确立,希望社会把他们当“成人”看待,理解、尊重他们。但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大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大学生逆反心理悄然而至。

2、需要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大学生需要的特点是不稳定性,在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便向高层次需要发展,如果不能实现,可能会以不恰当的扭曲的行为方式来强行满足其需要。大学生比较容易激动和冲动,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摇摆性,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和处理有时难免带有明显的偏激和绝对化。这种盲目性、波动性和极端性容易发展成逆反心理。

3、思维的特异性。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怀疑和争论。有时看问题片面、偏激,为了与众不同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有时看问题眼光独到,不盲从,敢于质疑,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凭空捏造,敢于抵制和反对不合理的东西,勇于探索真理。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好奇好强对抗心理。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往往对传统的东西缺乏认同感,喜欢新奇的思想、行为、谈话,喜欢争强好胜,处处想表现具有独立的是非观、价值观,常常把自己的认识当作衡量客观事物的标准,遇事容易冲动,对现实的东西听不进耳,看不顺眼,容易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

(三)教育载体和环境因素